据京华时报报道,在互联网实验室和中国软件联盟联合主办的“中国流氓软件及治理对策高层研讨会”上,互联网实验室昨天发布了《中国流氓软件及治理对策研究报告》,《报告》建立了国内首个流氓软件评价体系,并强调对流氓软件进行分级管理和综合治理。
《报告》将“流氓软件”定义为:在利益驱动下,未明确提示用户或者未经用户许可情况下,通过隐蔽手段擅自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强行安装运行,且不容易卸载的软件。《报告》强调,流氓软件具有强制性、难以卸载性、隐蔽性、商业目的性和自运行性的特点。流氓软件不同于病毒,它不具备传染性。《报告》将流氓软件分为八类:广告软件、间谍软件、浏览器劫持软件、行为记录软件、恶意共享软件、搜索引擎劫持软件、自动拨号软件以及网络钓鱼软件。
根据流氓软件的定义及特点,《报告》从消费者受侵害的种类角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比较科学的流氓软件评价体系———“流氓软件恶意度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从个人信息安全性、软硬件稳定性、用户使用便捷性等方面建立了3个评价流氓软件的一级指标,然后再将其分解为更为具体的12个二级指标。这个在广泛征求业内专家意见基础上建立的评价体系,克服了以往由网民投票确定流氓软件的局限性。(熊海燕)转自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