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某市近日出台领导干部考评体系,居民收入成为左右政绩评价的最重要指标。该市规定,领导干部实绩指标共分4大类30项,其中权重最高的为8分,最低的为2.5分,惟一“最高分”8分为“城乡居民收入”。负责制订考核办法的组织干部说,这个考评指标体系最大的亮点在于,高分值指标集中在民生、环保领域,淡化了单纯的GDP意识。
| |
该市这个新的干部考评体系,将居民收入而不是GDP水平,作为最高权重的一项指标,无疑体现了观念的进步。分值仅次于“居民收入”的两项,一个是“万元GDP能耗”,另一个是“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完成率”,说明能耗和环保这两个问题,也被该市放到了重要位置。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考评体系仍不够科学,未跳出“经济至上”的窠臼。
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无疑是领导干部的重要任务,也只有“民富”才能“国强”。但是,对该市这样的发达地区来讲,经济持续增长已几乎不成问题,因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已形成。在经济已经发展良好的情况下,影响居民生活更多的是非物质因素。当地政府能否转变一下执政思路,更多地考虑居民在经济以外的需求呢?
对于该市的城乡居民来讲,对人均收入水平早已比较满意,这方面的数字在全国都算高的。群众感到不够满意的,主要集中在社会事业方面。比如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不代表人人收入水平都高。低收入群众的生活问题,就需要政府更多地给予关心。其他如房价增长过快、劳动争议增多、择校收费较高等,都是当地社会较大的社会问题,群众在这些问题上对政府有所期待。
当然,将“居民收入”的分值定得高,不代表该市不重视公共服务,不将公共服务水平看作领导政绩。然而,进入改革攻坚阶段的我国,政府转变职能已是时代要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还是由GDP决定的,高收入未必能带来高“幸福感”,而百姓幸福才是领导最大的政绩,这一点领导们应当清楚。2006年3月,在江苏省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学习研讨会上,省委书记李源潮指出,为了加快推进教育强省的步伐,江苏将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政绩来抓。2006年6月,在该市人才强市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提出,对于领导干部来讲,珍惜人才、善待人才是最大的政绩。尽管两位领导没讲如何定考评指标,但他们的讲话至少在提示我们,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居民收入,将不再被视为干部的最大政绩。
老百姓的“幸福感”水平,是不太容易去量化考评的。但“幸福感”水平的高低,能体现在政府的公共服务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该市想真正淡化GDP意识,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何不将居民能否买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以及对交通、治安、就业的满意度等,列入领导政绩考评指标当中,并都确定较高的分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