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连视窗1月9日电 王金海、张世安报道: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辽宁省政协、大连市政府和市政协共同举办的“加快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建设,促进东北地区对外开放”论坛今天上午在大连举行。论坛上,大连保税区管委会主任张世坤向与会者介绍了大窑湾保税港区现状及发展思路。
张世坤介绍说,去年9月,收到《国务院关于设立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的批复》文件以后,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和大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省、市专项王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大连保税区全力推进大窑湾保税港区规划建设工作。
经过反复论证,《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一期规划建设方案》已通过大连市政府和大连海关正式上报海关总署。大窑湾保税港区具有口岸、物流、加工三大功能,全面开展以下业务:存储、进出口货物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对所存货物开展流通性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对外贸易,包括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商品展示;检测、维修;研发、加工;港口作业等。与保税区相比,保税港区“区港一体”的优势得到充分显现;与出口加工区相比,保税港区具有的物流分拨等功能,使其与境外、区外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与保税物流园区相比,保税港区允许开展出口加工业务,使其更具临港加工优势。
张世坤说,保税港区是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我们认为,保税港区就是中国特色的自由港。保税港区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政策优势于一体。主要的税收政策是,国外货物进入保税港区保税,国内货物进入保税港区退税,货物在区内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保税港区的政策是按照自由港基本原则设计的,体现了港区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和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基本方向。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本着“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原则,实行封闭化、信息化、集约化监管,真正实现区港一体化。保税港区和境外之间进出的保税仓储、配送、分拨和加工的货物,实行电子报备管理;出口货物入区即可签发出口退税证明;区内货物自由流动,企业只需向海关传送货物的电子信息;在保税港区内从事保税加工业务不实行保证金台帐;保税港区内的外汇管理允许实行物流与资金流分离。
张世坤表示,大窑湾保税港区的发展目标是:近期,重点规划建设好国家批准的6.88平方公里保税港区,形成港口作业、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国际贸易、商品展示、研发检测等功能区,实现大窑湾保税港区与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开放经济带、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物流节点城市的良性互动。远期,借鉴汉堡、鹿特丹等自由港管理经验,会同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发达的物流系统、高效的海关管理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保税港区和东北地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东北保税物流网络,发展东北大物流,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做出积极的贡献。目前,鉴于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规划面积内尚有部分区域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暂不具备封闭条件的实际,为尽早发挥保税港区的政策和功能优势,依据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一期启动建设面积2.8平方公里。待海关总署批准大窑湾保税港区一期规划建设方案后,我们将按照大连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立即启动保税港区围网、卡口、巡逻道路、查验场地等建设工程,在今年5月底完成保税港区硬件设施和相关配套软件建设任务,并争取在6月30日以前通过国务院相关部委的联合验收。在此基础上,抓紧推进保税港区二期建设,争取明年实现6.88平方公里保税港区的整体封关运作。
张世坤指出,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是东北的保税港区,是东北地区的政策高地和开放窗口。建设好、运作好、发展好大窑湾保税港区,是扩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必然要求。作为保税港区一线建设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按照各级领导的要求,依托东北腹地的资源优势,借助大窑湾保税港区功能和政策优势,全力建设油品储运基地、汽车物流基地、粮食物流基地、矿石物流基地、冷藏物流基地及汽车零部件、钢铁、煤炭、木材、纸浆等东北亚资源性商品集散地;发挥好保税港区、大连港口、国际物流等国际航运中心核心要素的重要作用,抢占东北亚航运制高点,把大连保税区建成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加快构建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龙头,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腹地保税物流中心和内陆干港为节点的东北保税物流网络,充分利用大连特殊的区位优势,按照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积极探索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先行区。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