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爆破背后的豆腐渣思想
椿桦
在人类建筑发展史上,高楼大厦的问世,一度是科技发展的里程碑式成果,到了今天,炸毁高楼大厦,也成了展示科技进步的一种形式。近些日子,关于炸掉高楼大厦的爆破技术,频频刷新纪录,令公众目不暇接。
在公元2007年刚开始的一个星期内,中国有三座高楼消失了:“3日,广州首次采取环保拆除法爆破天河城西塔”(《信息时报》1月3日)、“6日,杭州成功爆破西湖第一高楼”(《浙江日报》1月7日)、“7日,青岛铁路大厦被成功爆破”(《齐鲁晚报》1月8日)。我算了一下,累计大约不超过10秒钟,三座高楼大厦便灰飞烟灭,令人不得不像叹服一个高明的杀手一样,叹服拆除高楼手法的干净利落。在技术创新方面,那更是异彩纷呈;广州天河城西塔的爆破,据称5米外不见灰尘,有“中国环保第一爆”的美誉;西湖第一高楼则是“国内首例框筒结构建筑爆破拆除”;青岛铁路大厦的爆破也毫不逊色,是“全国爆破楼层最高的工程”。
近些年来,有关高楼爆破的事件可谓层出不穷,如果一年中没有发生任何爆破事件,那倒真的可以成为新闻了。因此,人们对被渲染得近乎抽象的爆破技术指标是否有概念,是值得怀疑的。不过,对于公众来说,有一点肯定印象深刻:被炸的高楼大厦越来越短命。前青岛铁路大厦仅用了15年;前西湖第一高楼仅用了13年。还有更短的,“江苏南通火车站建成仅两年就爆破重建与扩建”(《北京青年报》2006年11月14日),原因是这个火车站还没来得及使用,就被发现是个豆腐渣工程。这些“推倒重来”的事情不免让人误以为,城市大兴土木地建设高楼大厦,就是为了日后爆破技术成熟时,再炸掉它。
从某种意义来讲,建设豆腐渣工程也不完全是坏事,至少在炸毁这些高楼时,可以少动点财力和脑力。也就是说,前西湖第一高楼被建成一座坚固的可使用100年的建筑,实在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们可以想象,不乏有城市认为,越是炸掉高楼,被炸的楼越高,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因为一座高楼的被炸不仅意味着他们财大气粗,更意味着这个城市将建设一座更出色的高楼。一方面,城市不断在建造上屡创新高,另一方面,在炸毁时也是技术与高度齐头并进。从这个意义来讲,没有高楼可炸的城市是很没面子的。
有人认为,城市频频爆破高大建筑物,是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所致。我认为这个观点不符合与时俱进的精神。规划意识薄弱并不是一种传染病,可以如此集中与大范围地发作。我不相信,20世纪的美国人会比21世纪的中国人规划经验要强,但为何建于1915年的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大酒店可以使用到2006年才爆破?90多年过去了,他们难道就不希望把酒店建得更高更富丽堂皇一些?
在我看来,我国高楼爆破频发,固然有经济发展的考虑,但主要在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错位的发展观,另一方面是豆腐渣工程。但无论是出于哪方面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豆腐渣思想在作祟。前者是急功近利铺张浪费型,后者是腐败与监管不力型。学者周复多认为,我们看待一幢建筑的价值不仅仅是它的经济价值,其实它真正的价值是文化价值。媒体人椿桦则认为,一幢楼的第一价值其实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本身,文化与经济的价值属性就在使用中体现。当然,如果建设者的思想腐朽了,任何价值都无从谈起。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