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王少华现在是地道的湘乡老板,湘潭叫花。湘乡人都以为他是老板,经常捐钱捐物,湘潭人都知道他是个叫花子,到处募捐。
从2002年开始,他用募捐来的钱资助过孤寡老人,贫病家庭和将近40名失学学生。
| |
“做慈善的叫花”
一个每月只拿500元工资的退休工人,被当地报纸形容为“活雷锋”。
55岁的机电厂退休工人王少华走在湖南湘潭的大街上,不少人都认识他,不停有人跟他打招呼:“老王,又在帮哪个讨钱,讨到了没有?”
大多数打招呼的人嘴角上扬,眼里隐藏着略带戏谑的笑意。王少华一路哼哼哈哈地敷衍,问的人多了,他就大声说一句,“没讨到,你捐一点嘛,帮助一下穷学生。”周围的人随即哈哈笑着走开。
其实王少华讨到了钱。2006年11月8日,王少华从湘潭市电力局的大门口走出,怀里揣着刚刚募捐到的500块。“算了一下,加上以前的,基本上够了。”
从2006年2月份开始,王少华用了9个月时间,“跑了湘潭几十家机关和企业”,为湘潭一中3名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募捐到了将近6000块学费。
在当地的报纸上,王少华被形容为“活雷锋”、“做慈善的叫花子”、“感动湘潭的人”。有认识他的人说他一共义务抓了30多个扒手,救了5次火,而从2002年开始,他开始用讨来的钱资助孤寡老人、贫病家庭和将近40名失学学生。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1994年为抓窃贼身负重伤的“见义勇为”称号获得者,只是想借此再度出名。
这个每月拿500元退休工资的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王少华乐于和媒体联系,习惯收集每一篇对自己的报道,但对来自周围的怀疑、嘲弄和挖苦选择性耳聋。比如现在,尽管路人拿他开玩笑,王少华却只沉浸在又一次讨钱成功的满意中,“讨到的钱也不少,花的时间也不算太长。”说到这里,他就在大街上旁若无人地笑出声来。
“活雷锋”讨钱
“要有耐心。饭要一口一口地吃,钱要一家一家地讨。”
“我现在是应邀讨钱。”王少华总是有些骄傲地表达这个观点,“他们都知道,我讨得到钱。”
相信王少华“讨得到钱”的人中,包括湘潭市一中校长郭务强。2006年2月,这个湘潭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专门打了个电话给王少华,目的只有一个,请他帮一中的3个贫困学生募捐学费。
接到电话,王少华有些吃惊,“你堂堂校长还要我一个穷老头帮忙啊?”但郭校长有自己的考虑,“困难户太多啊,学校不好开这个头,开了头以后刹不住车。湘潭谁不知道你王少华助人为乐,只能请你出面帮忙。”
看了一中出具的贫困证明,又专门去3名学生家中了解了情况,王少华最终接下了这个任务。王少华解释说,让他不能推辞的理由有两条,“我去看了,学生家里确实困难”,“他们说得也对,我讨得到钱”。
讨得到钱的基础来源于王少华十多年前挨过的一刀。从2002年开始讨钱,王少华消除募捐对象疑虑最有效的一招,就是把精心收藏的、刊登他见义勇为事迹的、1994年的报纸拿出来。“我是见义勇为的王少华,我不会骗人!”
“这招基本上管用。”王少华说,“但现在我已不用这招了,大家都知道我了。”
王少华会走进一栋办公楼,一般在最高层,找到这个单位的领导办公室,直接推门进去表明来意。他的募捐登记表记录上,9月25日,在工商局个体户私企协会,办公室干部们爽快地凑了400块钱;可就在同一天,他几乎是被保安从某商场的经理室架了出去。王少华把这归结为“运气”,他承认,大多数时候,他的运气并不好。一般情况下,一天能讨到100块钱就算不错。
“要有耐心。”王少华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钱要一家一家地讨”。由于过多的翻阅,王少华家中的《湘潭黄页》像是一堆废纸。募捐对象就是从这里面挑选出来。几年讨钱下来,这里面的很多领导或老板,都成了他的“熟人”。
讨钱秘诀
“找大领导批示,找一般干部捐钱。这比较可行。”
几年实践,王少华已经摸清了劝募的方式,比如,“找大领导批示,找一般干部捐钱。这比较可行。”2002年为湖南师大贫困学生募捐时,王少华在市政府大楼里面找到了当时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副市长主动捐款,还做了批示,下面的事就一路绿灯了。
王少华还无师自通地总结了一整套“扩大影响”的办法。“困难户太多,一开始报纸也不会感兴趣,但有了领导出面,记者一般会报道。”拿着报纸的报道再去讨钱,往往事半功倍。2003年王少华为一个贫病家庭募捐,一位局长看报后,立即慷慨解囊,说“别的单位都捐了,我们不能落后!”
走上劝捐路
“我当时觉得自己有讨钱的能力,说实话这个能力很多人比不上我。”
1994年王少华帮助邻居抓偷车贼时,被窃贼一刀扎中胸膛,刀尖距离心脏3毫米。“是主治大夫看我可怜,说他担保,让先救人,我才捡回一条命。”出院的时候主治大夫来找他,说一共花了4000多块钱,病人交不出来,医院就要追究医生的责任。大夫说,“当时我救了你一命,现在请你救我一命。”
王少华所属的机电厂拒绝解决医药费,他逼不得已,开始直接去长沙找湖南省政法委为自己讨钱。来来回回将近两年之后,王少华终于在办公室门口守到了当时的湖南省政法委书记,拿到了一个批示。“只要肯跑,再慢慢想办法,事情就能解决。”王少华说,这是最初的讨钱经历给他的最重要经验。
2002年,偶然听人说起一个考上湖南师范大学但交不起学费的女生,他第一次产生了为学生讨学费的想法。“我当时觉得自己有讨钱的能力,说实话这个能力很多人比不上我,我就想试一下,帮帮她。”
王少华回忆说,小时候家里很穷,上小学连书包都没有。有一次学校号召学雷锋,有人把一个军用挎包悄悄放到了他课桌里。那几乎是王少华对童年最为美好的回忆,“人在受穷的时候,有人稍微帮一下,就一辈子记得。”
王少华说自己现在是地道的湘乡老板,湘潭叫花。湘乡人都以为他是老板,经常捐钱捐物,湘潭人都知道他是个叫花子,到处讨钱。王少华毫不讳言从“替人讨钱”中得到的满足感:“把钱交到学生手里,是最高兴的时候了;第二天看报纸,看到自己的照片,又很高兴!”
“希望有人帮”
“我图的不是钱,家里吃饭的钱够了就行。有些人就是搞不懂这一点。”
虽然想成立湖南省义工联盟的消息2005年中就已经通过电视传了出去,但是在湘潭本地,一年半了,王少华依然是光杆司令。
“我现在最盼望什么?我就想有人来报名,能不能把我的手机号码登出来,13337221097。光我们湘潭,有困难的人就这么多,一个人干,确实越来越累了。”
想成立个组织,和他募捐中受的委屈多少有些关系。王少华曾到湘潭市一个工厂募捐。8楼墙上贴满学习“三个代表”的心得体会文章。王少华找到其中一篇文章的作者,请求捐助。对方却一口回绝,“我不知道什么见义勇为,我只晓得钱进了自家口袋就不要掏给别人。”王少华说:“我看你三个代表学习心得写得真好,能不能联系实际做点事情”。对方却勃然大怒,“谁叫你上来的?滚!”王少华也生了气,“你这个态度,还谈什么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保安随即被招来,王少华几乎是被扔出工厂大门。一辆出租车跟在了王少华背后,司机不停的摁响喇叭。王少华回头说,“我不打车,你找别人吧。”司机却对他喊,“我认得你,你是帮人讨钱的,你是好人!”王少华立即转身,却一瞬间哭得无法自持。“我当时就觉得,个人太艰难了,要大家一起来做。”王少华说。
街坊间还时有传言,说王少华借募捐挣了钱,妻子刘静稀听了很是难受,“做这个事情费力不讨好啊,趁早不做了吧,好保持晚节。”对于这一点王少华倒很是在意。他专门建立了一本募捐档案,近两年每次募捐的每一笔款项他都会一一写明,并请捐款人签名确认。对于质疑声,他回应:“随时可以来查账,可以找捐款人和受资助人调查。”
“我图的不是钱,家里吃饭的钱够了就行了。”王少华说,“有些人就是搞不懂这一点。”“搞不懂”,已经是王少华对质疑者最重的“反击”了。
在晨辉房产公司为那三个中学生捐款后不久,王少华在一个傍晚偶遇外出散步的总经理,总经理指着王少华对自己的妻子介绍说,“他就是那个做好事的人。”王少华说,听了这句话,这半年多真算没白跑。(据南方周末)
他们说他
王荣(王少华女儿):
大家都互助时,就没人嘲笑他了
父亲是梁山好汉,喜欢路见不平一声吼。乘车时看见不得扒手,逛街时看见不得摆摊玩花样的骗子,连街上的牛皮癣他都要管,现在进行乞讨助学是一件最安全的活动。
他其实就是个可爱的老头儿,做这些事情让别人认识他,关注他,体现了他的价值。虽然他身体上非常非常累,但精神上他得到了人生最大的快乐。
遇到过很多人怀疑,嘲弄他。可以理解。现在的社会,愿意帮助人的太少,他就是个另类,正常的就成了不正常。等到什么时候没有人嘲笑他了,说明这个社会愿意互相帮助了,那时也就不需要我父亲再这么劳累了。
周学芳(湘潭市梅桥镇民政所所长):
他很辛苦,但是杯水车薪
前段时间我们又找了他,镇里面有两个贫困学生,希望他能帮忙解决学费。他为梅桥镇做了很多事情,我们都信得过他。
民政为什么要找一个个人帮忙?我们民政手头的资源太少了,能用在慈善上面的更少,除了国家政策规定的五保户补助之类的,没有其他钱物了。
他做得很辛苦,但是他一个人的力量,和农村的贫困户情况相比,还是杯水车薪。他本身经济条件很一般,还是得去求别人帮忙。我们希望有经济实力有社会地位的人们,多关注底层群众。我们希望王少华能够触动他们。
蒋长湘(湘潭市民政局救济科原科长):
他没有什么个人私利在里面
跟他接触好几年了,他没有什么个人私利在里面,对他个人我们是绝对相信的。
我还没有听说王少华在成立义工联盟。我们一直把他看做一个热心慈善的个人,如果要成立组织的话,那就必须严格按程序来,申报审批,登记注册,接受严格监管。
王少华帮助的贫困户,是一些个体的情况。从这方面来说,王少华做的慈善,算是慈善会的一个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