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济南1月9日讯 闻名遐迩的潍坊风筝、活泼精致的曹州面人……省政府9日公布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14大类157项内容。我省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组织有关专家对全省17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366个项目评审和科学认定后,又把推荐名单向社会网上公示,征集了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的意见后确定的。
| |
这15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17项、民间美术29项、民间音乐14项、民间舞蹈21项、戏曲23项、曲艺10项、杂技3项、传统体育与竞技4项、民间手工技艺18项、传统中医药1项、消费习俗4项、民间信仰2项、岁时节令1项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10项。
与公示名单相比,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曲艺、民间杂技、消费习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传统中医药、传统体育与竞技以及文化空间等九大类基本保持不变。民间美术类中,枣庄市薛城区申报的洛房泥玩具入选;民间音乐类中,崂山、泰山、胶东、腊山四种道教音乐合并为一项,郯城县的“郯马五大调”和日照市的“满江红”被合并为“鲁南五大调”,“沂蒙山小调”和成武“包楞调”被合并为“山东民歌”;民间舞蹈类将淄博市的“踩寸子”和冠县“柳林花鼓”纳入其中;戏曲类将日照、枣庄、济南、定陶、泰安五地的皮影戏归为一宗,木偶戏一项则包括了莱芜市贾家洼村傀儡戏和宁阳木偶戏;民间手工技艺类中,省文化厅申报的彩印花布和蓝印花布名列其中。
为了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省将利用三年的时间对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普查,建立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要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承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