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的1月9日,一位大师在北京辞世。这位大师在50多年前提出的北京未来城市规划的设想具有惊人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而当年他为保护北京古建筑所作的努力,也让今天的我们肃然起敬。他就是梁思成。
在大师逝世25年后,我们追随着他当年为之珍爱、呵护、痛心的北京城市规划及保护的足迹,在北京进行了一个调查,这个调查让我们有惊喜,有希望,有欣慰,也在深切的缅怀中略带有遗憾。
| |
新规划让人想起老规划
这份新规划,依稀可见50多年前一份科学性和预见性极强的同类规划的影子,然而梁思成的建议没被采纳
我们从保留着一个角楼的西便门出发,沿着原本是北京古城墙的二环路驱车前行,一路前行的是一座青春北京的缩影。
2005年1月20日前后,北京各大媒体浓墨重彩地报道了一个消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出台,其中最集中的报道主题,是“新北京功能定位”。这幅事关北京今后15年发展的蓝图,第一次把城市规划拓延到城乡统筹,第一次把北京定位于“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第一次提出兴建新城、调整单中心城市布局、走出以环线扩张的“同心圆”、实现城市均衡发展……
这个规划,依稀可见50多年前一份科学性和预见性极强的同类规划的影子:1950年,梁思成与另一位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共同撰写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后来的人简称它为《梁陈方案》。在这份长达数十页的方案中,梁思成与陈占祥详尽地阐明了他们对于北京未来规划的设想。然而,梁思成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他当时提出的放弃老城重建新城是不可想象的事。
而历史终究要翻到崭新的一页。“(按新的城市规划)这样的新北京建设好了,才算是向历史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梁思成当年的助手、朋友,城市规划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欣慰地说。
新北京让人怀念老北京
今天,当人们走在融合了现代和古典风格的北京大街上时,仿佛依然能见到这位热爱北京的老人瘦弱却倔强的身影
最近几年,北京总有一些特殊的展览,曾经拥有的十六座城门的历史照片、老北京的城门砖、古老胡同的今昔都是展览的内容,人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回转交错中重新感受着时间是如何改变着北京的记忆,又是如何将我们带入到今天的都市生活。
20多年前,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站在景山,看着虽然有所改变,但依然纵横有序、内外分明的北京城市格局,感慨北京城是一个规划和建筑史无法超越的经典。
而我们现在驱车行进在北京无比宽阔的街道,不见城墙的巍峨,不见胡同的深幽,纵横还在,却显得有些杂乱无章。
1952年底开始,北京外城城墙因为妨碍交通,限制首都的发展被陆续拆除。1957年,老北京城墙更是被热火朝天的大拆除彻底湮灭。梁思成当时流泪了,但他无力改变。
而当老人怀着对北京城墙无尽的忧伤去世后,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标志──胡同也正在逐渐消失。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
据文献记载,北京的胡同在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1998年1月,地图出版社曾调查出,北京城里胡同还有990条。而现在,据媒体报道说,平均每两天就差不多有一条胡同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消失。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指出,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市建设中,按照规划所制定的北京旧城区建筑高度控制标准被全面突破。北京已然成为华北最大的经济中心,与此同时,其历史文化面貌、文化个性和魅力逐渐消失。前几年一些城区甚至提出打造“中国的曼哈顿”“中国的华尔街”之类所谓北京新“城市名片”的施政目标,令人触目惊心。
当我们来到北京市中心的北海公园,团城等古建筑让人还能清晰地感到老北京的生命,而这恰恰是当年在梁思成的拼死竭力主张下得以完好保存下来的。今天,当人们走在融合了现代和古典风格的北京大街上时,仿佛依然能见到这位热爱北京的老人瘦弱却倔强的身影。
“同心圆”扩张后再回归“圆心”
在走出以环线扩张的“同心圆”之后,北京决策者的设想是,再回到“圆心”,整治、保护好北京旧城
梁思成的学生刘小石说,1945年前后梁思成就认为战后的中国必然要工业化,要现代化,那么城市就要发展,这个城市的发展要避免西方工业化进程造成城市的很多问题。所以他就提出来要做城市规划,要设置城市规划的机构,要培养城市规划的学人。
但是,历史始终没有给这位睿智的大师一个在北京城市规划上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而现在,我们看到了有关方面认真的努力,看到了科学规划的具体效应。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鲜明突显了北京市决策者关于“国家战略”和“国际战略”的构想。第一次将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协调发展纳入视野,强调北京在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战略调整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成为统筹区域的一大突破。第一次根据世界城市发展大势和自身优势,确立“文化”和“宜居”为城市发展的最优空间,打造强化城市品牌,最终在全球舞台张扬东方文明古都的国际竞争力。
青春的新北京并非弃旧迎新。在走出以环线扩张的“同心圆”之后,北京决策者的设想是,再回到“圆心”,整治、保护好北京旧城,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复兴。
而此刻,我们在怀念着一位曾为北京呕心沥血的大师,欣慰于一些科学的决策和措施让古老北京的生命力绵绵不息,憧憬于新北京的青春和活力,也遗憾于一些记忆的湮灭……因为,我们同样爱北京。(记者万一、程义峰)新华社北京1月9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