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 新华每日电讯1月11日发表吴建路、林晓蔚撰写的“每日一评”《权利有保障了,才能“保暖”》,全文如下:
过年过节的时候又到了,各种各样的“送温暖”活动势必暖风扑面、如火如荼。
不过,为“送温暖”叫好的同时,必须注意到我们社会正在发生的一种变化:随着“执政为民”理念的深入人心,随着“和谐社会”成为一种共识,只是作作姿态、走走形式的“三分钟热度”,恐怕越来越难以满足百姓的期待了。新华社报道说,上海不少外来务工者提出了“保温”的要求,因为一时的“送温暖”,送过之后没了温度“反而更加寒冷”。
“送温暖”怎么送?按“惯例”做法,走一趟形式、上上电视的花销,往往比送去的物品要贵许多。更何况,如果饱了5天饿了360天,领导的手再温暖,农民工兄弟也只能握上几分钟,等队伍一散、摄像机一撤,又把手抽回去了,怎能不生寒意?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理,授人以炭,不如授人以长明的炉火,更不如授人以“四季如春”的恒温。沪上一些社区为外来务工人员“送温暖”,注意到了“保暖”的问题,或许比“送温暖”本身更值得称道。
何为“四季如春”的恒温?且听外来务工人员吐真言:盼望与社区的融合,盼望与当地居民在一个医院看病、在一个网吧上网,盼望自己工作的价值能够为社区所认可。说到底,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权益维护体系,才能给贫弱的人们以“四季如春”的希望,像年关送礼这种阶段性、季节性,有时还是“表演性”的做法,除了治标不治本,更有“做秀”之嫌。
由此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去年12月27日,北方某市政府救助劝导队为火车站的乞丐“送温暖”时,竟然有个女乞讨者看见他们时爬起来就跑,怎么叫也不回头。为啥?还不是平时某些管理人员“寒风扑面”给吓的!更有一些地方举行资助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仪式时,领导为了“场面好看”,还让许多孩子冒着寒风坐满操场当道具,脸都冻白了手都冻红了。上海一些社区的做法好就好在从医疗体系、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等制度层面上,实实在在地给外来务工者基本平等的权利保障。其实,近年来中央政府针对农民、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需要加大权利保障的人群,出台了不少政策规定,只要严格遵照执行,并结合地方实际进行制度创新,“四季如春”就不是奢望,也就不必经常选择性地“送温暖”了。
还是那句话:如果有了足够的制度保障,这年终送不送“温暖”,百姓不会“在乎”,官员也不必“忙乎”。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