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清、彭诗金等七位河南知名学者近日正筹建“新学术俱乐部”,欲以此俱乐部形成河南学术合力,成为河南经济学术界的“发声器”,用“河南声音”影响河南乃至中央的政府决策。(1月10日《河南商报》)
中国学界正弥漫着浓重的学术浮躁症,不少教授学者热衷于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热衷于概念炒作轰动效应,热衷于吹泡沫赶时髦,什么博士号召抵制圣诞、专家签名废中医,学术圈越来越像靠“露大腿”沽名的娱乐圈。
| |
学者从来都该“兼济天下”,以所学为更普遍的公益和更广大的国民服务,岂能形成“为学一地,造福一方”的狭隘地盘意识,如每省学者都如此,岂不成了闹哄哄的学术群架?各地学者为地域利益吵吵嚷嚷,将置学术于何地?
学术研究最大的品质应是独立和客观———而显然,成立学术俱乐部声称用河南声音影响中央,是学者主动向“特殊利益”投怀送抱,使自己成为官员政绩的帮闲。当一项工程有利于河南形象,有利于官员政绩,却损害到百姓利益时,学者会以什么样的河南口音去影响中央决策?当一项工程有利于河南利益却损害到其他地区利益时,学者会站在什么立场去影响中央?
学者不是不可以去影响政策,相反,负责任的学者应该有一种关注现实的学术敏感。但学者怎样去影响决策呢?只应该诉诸一种健康的民主路径。而七位学者的方式却是一种典型的人治诉求,一种权大于法的意识。在中国,各级人大是各种决策的监审者,各种法律的订立主体,学者真想为地方发展作贡献、真想影响决策的话,应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制度路径。首先通过独立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某个建议,然后带着这个建议说服本地人大代表,甚至自己去竞选人大代表,然后通过各级人大代表再去影响各级政府决策———惟有通过这种民主路径,才能使学者的声音保持客观中立,才能使学者的研究合乎民意和公益。
也只有通过这种民主路径对中央施加的影响,才是合法和理性的,才不会沦为官员的传声筒。我们有影响中央决策的民主路径,为什么不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