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新政难题成堆布什骑虎不下

  在美国已深陷伊战泥潭、美国国内要求布什政府从伊撤军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布什反而向伊增兵。这表明,布什政府对美国目前在伊拉克的处境“心有不甘”,试图以增兵挽回在伊拉克的颓势。然而,许多国际观察家对美国此次增兵的效果深表怀疑。

  ?增兵能否有效

  美国此次增兵效果令人怀疑。美国此前已先后数次向伊增兵,但都被证明无效。刚卸任的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说,尽管美国在伊拉克有着绝对的军事优势,但那里没有正规化的两军交战,美国的军事优势难以产生实际战果。面对各类武装人员、路边炸弹和暗中袭击,美军已显得没有办法。这一特征不会因增兵而改变。

  况且,伊拉克现在是“多病缠身”。除反美抵抗、恐怖袭击、教派仇杀等明显的动荡因素外,更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派别等方面的矛盾。美军和伊拉克政府军能否平息暴力活动已是个巨大问号,而如何解决伊拉克社会深刻复杂的矛盾更是一道难题。

  ?兵源从哪里来

  即使增兵有利于缓和伊拉克局势,如何执行增兵计划也成问题。美国军方将领还担心,如果增派驻伊美军,会加重征兵负担、影响驻军正常轮换休假,不利于维持士气。军方人士分析,眼下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部署已属于“拉伸”过度,增兵后,这些部队部署区域将扩大,更显兵力薄弱。

  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海军陆战队司令詹姆斯·康韦将军说,如果增兵2.1万,官兵将来自那些本就计划前往伊拉克的部队,只不过提前了他们的行程。他警告说,现在增兵就意味着未来兵力不足。

  五角大楼表示,如果向伊拉克增兵,由于兵源短缺,会加重目前部署在伊拉克美军的任务,尤其是涉及军警、工程、民务和交通运输的岗位。

  ?伊方肯不肯合作

  与此同时,布什还要求伊总理马利基恪守承诺,致力于缓和教派冲突。美联社分析,布什把一个“巨大赌注”压在了马利基身上。而此前,马利基的相关诺言都没有如期实现。

  马利基近日向布什保证,不会在解除包括萨德尔武装“迈赫迪军”在内的什叶派武装方面阻挠美方,而布什也显然将很大希望寄托在了马利基的这次承诺上。但问题是,去年得益于萨德尔支持才上任伊拉克总理的马利基此次会怎么做?“萨德尔在议会中有大约30名支持者,”美国约翰·肯尼迪政治学院中东问题专家格雷戈里·阿夫坦迪里安说,“目前还不清楚,马利基是否真正有意命令自己的军队去打击那些由他的政治根基控制的什叶派武装。”

  “布什就像一个已经输掉一切的赌徒,还希望通过增加筹码把资本赢回来。但问题是,他的赌注是美国人的生命。”

  ——来自纽约州的民主党众议员乔斯·塞拉诺

  指点

  最后一赌毫无胜算

  布什政府的对伊新政策是在美国在伊越陷越深和国内外要求撤军压力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出台的。在进退两难、骑虎难下的情况下,布什不但不顺从民意减少驻伊美军规模,反而增兵,依然摆出一种“骑虎不下”的架势。

  由国会两党人士组成的伊拉克问题研究小组一个月前正式向布什政府谏言,应从伊撤军并就伊拉克问题与伊朗和叙利亚举行外交谈判,而今这两条广受关注的重要建议都被布什置之不理。美英媒体纷纷用“赌局”来形容布什的这一政策调整,一旦失败,布什在伊拉克问题上将无牌可出。英国《泰晤士报》更是评论说,布什在伊拉克问题的“赌局”上掷出了最后一颗骰子。

  值得注意的是,布什在其新政中也警告说:“美国承担的义务不是无限的。如果伊拉克政府不能履行承诺,它将失去美国人民的支持。”这种威胁的口吻,不能不说是布什失去耐心的一种自然流露。

  分析人士认为,布什在此时出台对伊新政策既是为扭转伊拉克乱局、为驻伊美军解围寻找出路,也是为扶植伊拉克当局而作的又一次尝试。它既可以被理解为布什一再宣称的“伊拉克人站起来,我们退下去”设想的实践,也可以被视为布什在伊拉克问题上无可奈何时最后采取的孤注一掷。

  忽悠

  从“赢了”到“错了”

  从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之初的“获得胜利”,到3年后的“正在获得胜利”,再到发表新政策时的“责任在我”,美国总统布什在不同时刻发表的一些讲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变化。

  2003年5月1日,布什在美国海军“亚伯拉罕·林肯”号航空母舰上宣称:“伊拉克主要战事已经结束。美国和我们的盟友们胜利了。”航母甲板上当时悬挂着的一条横幅题为“使命已完成”。

  2006年6月14日,面临伊拉克教派冲突愈演愈烈的局面,布什在白宫说:“我希望大家不要期待暴力冲突会马上消失……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2006年8月30日,在犹他州盐湖城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将坚持到底,我们将帮助伊拉克年轻的民主取得成功。在21世纪奋斗中,在伊拉克获胜将是我们理想信念的伟大成就。”

  2006年10月11日,布什在白宫玫瑰园称:“坚持到底意味着继续做好你手上的事。……坚持到底还意味着,在工作没有完成之前,不要放弃。我们要在伊拉克完成使命。”

  2006年10月25日,布什继续为伊拉克战争辩解:“在前进的路上,我有责任向美国人民作出坦率评估。……当然,我们正在取得胜利。”

  2006年12月19日,布什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承认:“我们还没有胜利,我们也没有失败。”

  2007年1月10日,布什宣布伊拉克新政策:“美国人民无法接受伊拉克局势,我本人也无法接受……对于所犯错误,责任都在我身上。”

  反应

  美国会山一片反对声

  美国总统布什10日晚宣布调整伊拉克政策后,美国国会领导人、大多数民主党议员和一些共和党议员表示反对布什向伊拉克增兵的计划。

  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佩洛西,众议院多数党领袖霍耶,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和参议院多数党督导德宾当天发表联合声明说,伊拉克政府需要明白美国的承诺不是无止境的,此时增兵只能发出错误的信号。

  声明说,调整伊拉克政策的正确方法应当包括尽快将更多的安全职责转交给伊拉克政府,在4到6个月之内开始撤军,以及在中东地区和国际上加强外交努力。声明还表示,在未来几天内,国会将行使监督权,对布什的伊拉克新政策进行审查。

  民主党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说,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目前需要的是采取更多的政治努力,而不是增派军队。

  有意参加2008年总统大选的民主党人希拉里·克林顿也表示反对增兵。

  据报道,目前至少有5名共和党参议员公开反对布什的增兵计划。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共和党参议员科尔曼表示,增兵不是取胜之道。来自俄亥俄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沃伊诺维奇表示,他对试图通过增兵阻止伊拉克的教派冲突和武装叛乱的做法表示怀疑,并指出一些曾在伊拉克作战的美军将领都反对增兵。

  伊政府:增兵符合伊利益

  伊拉克政府发言人阿里·达巴格11日说,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的增兵政策有助于稳定伊拉克安全局势,符合伊拉克人民的利益。

  达巴格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目前伊拉克急需实现安全与稳定,伊政府并不反对美国增兵。他还说,“我们事先已经知道了这项新政策,内容涉及2007年向伊全面移交安全控制权问题,移交安全控制权后驻伊联军将逐步撤出伊拉克”。但他证实,巴格达的安全控制权目前仍在驻伊联军手中。

  此外,达巴格说,伊拉克政府将严厉打击民兵武装,不管其属于逊尼派还是什叶派。

  中国:要靠“伊人治伊”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1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最终实现伊拉克的和平与稳定,使伊拉克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还是要依靠“伊人治伊”。

  刘建超在回答记者关于美国向伊拉克增兵是否将有利于伊拉克和平的问题时说:“中方认为,从本质上讲,最终实现伊拉克和平与稳定,最终使伊拉克人民能够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还是要依靠‘伊人治伊’,能够在伊拉克实现和解,能够使伊拉克成为民主的、自由的,同时也是保护人权、经济发展的伊拉克,这样才是最终的出路。”

  英国:欢迎美国增兵英国不会增兵

  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大臣贝克特11日表示,英国欢迎美国总统布什向伊拉克增兵的决定,但表示英国目前无意再向伊拉克增派更多兵力。她同时否认了有关英国近期将从伊撤军的报道。

  贝克特否认了英国《每日电讯报》当天有关英国将在今年5月底前从伊拉克撤出约3000名士兵的报道。她说,这只是对英国撤军时间表的推测,什么时候从伊撤军要根据伊南部局势而定。不过,她说,驻伊英军正在逐步向伊拉克武装部队和警察移交安全事务。

  目前约有7200名英军士兵驻扎在伊拉克,主要部署在伊南部的巴士拉及周边地区,驻军规模仅次于美军。

  动态

  驻伊美军突袭伊朗领事馆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11日说,美军当天突袭了伊朗驻伊拉克北部的领事馆,逮捕5名领事馆雇员,并带走领事馆中的文件和电脑。

  这家伊朗通讯社说,11日早上5时,美军来到伊朗驻埃尔比勒省领事馆,解除警卫武装,闯入领事馆,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便逮捕5名雇员,随后离开。这家通讯社说,伊朗已致函伊拉克外交部,提出抗议。

  美国军方没有就此事立即发表评论。一名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什叶派官员证实了上述报道。由于事件的敏感性,这名官员要求匿名。此外,一名伊朗外交部官员告诉记者,已经开始调查此事。

  伊朗驻埃尔比勒省领事馆于2006年设立,当时两国同意促进双方公民互访。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精彩推荐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布什 | 贝克特 | 刘建超 | 伊拉克 | 11日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搜狐招商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