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大厅已经满员了,麻烦您到外面的临时座位输液。”
“花这么多钱治个感冒,真心疼,现在连输液的座位也要排号等了。”
走进北京大医院门诊大厅,记者听到了上面的这段对话。手持输液单的年轻人是一位河南来京务工人员,他说这两天感染了流感,感冒发烧,没想到来医院看就要花个近百元,交了钱还没地方打针,只能排队等待。
| |
这样的声音,在候诊室里还有很多。
其实,在2005年12月,北京首家平价医院海淀上地医院就已经开始试运行了。去年12月,第二家平价医院阳坊医院也投入了使用,平价医院的诞生,使更多的低收入人群重新燃起了看得起病的希望。
惠民到底“惠”了多少
在寻找上地医院的路途中记者发现,当地的大多数居民也是在各类媒体的多次提及中才在近来这几个月逐渐知晓了这家医院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非平常上班的时间,医院的大厅里显得并不像城里的大医院一样热闹,护士称,在非公休日,医院的门诊窗前基本不用排队等候。
记者在医院的大厅看到了这样的“惠民”规定:对持有民政局证明的低保、失业、五保户等困难人群,可以免收“普通号”的挂号费和诊疗费。
这样的规定,使前来就诊的困难户可以进门就先节省3.5元。外来务工人员虽然没有这样的证明,但是上地的药价对所有患者都有优惠,这也是吸引患者来就诊的原因。据记者观察,来这里就医的病人,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工薪家庭和一些就近居民。
在这样的流感高发期,记者看到上地医院的输液厅内也坐了不少的患者,但是与很多大医院输液厅看到的拥挤状况相比显然还要少得多。
随机察看身边一位患流感老人的费用清单,记者发现,诊疗费加药费下来一共也不过20余元,费用的低廉又一次与大医院治个感冒就上百元的收费标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家住人大附近的张小姐得了盆腔炎,花两个小时车程赶来上地医院就医。她说,同样是开一个疗程的药,在这边的花费是100多元,之前在另一家医院却花了400多元。
据了解,上地医院自开业以来,每张门诊处方的平均药费为18元,每位患者的次均消费为60元。
这样的收费标准显然已经让更多的患者得到了实惠,但是,在采访中依然有不少打工者对记者说,虽然感觉这边稍便宜一点,但药品价格仍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
“平价”的秘诀在于此
说到上地医院“平价”的秘诀,医院办公室主任杜剑锋说:“医院所有药品让利10%,只在成本上加价5%销售。”
对此,一位医药供应商也向记者证实:“一般医院药价都加价至少15%以上,这家医院就只加价5%,所以很多药品比别的医院要便宜。”
“一些医院盲目追求利益使医院的公益性丧失,这样很多人小病就扛着,自己上药店买药吃,这样其实很不科学,开设平价医院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体能看得起病,当然,现在还在起步阶段,我们希望能够把上地医院作一个圈,慢慢地向外围扩散,让更多的人能得到医疗保障。”杜剑锋说。
据介绍,上地医院严格执行不做不必要的检查、不开大处方等规定。目前医护人员的工资和医疗收入完全脱钩,员工考核标准中只涉及工作量,不考量经济收入。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内科大夫对记者说,自开院以来,他开出的药方最高也不超过50元。“在给患者选药的时候,我们都是本着选好不选贵的原则,以疗效为主,能用价格低的药品解决的问题,绝对不使用价格昂贵的药品。”
事实上,上地医院的“平价”,也是建立在现有药品市场价格基础上的“平价”,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减小加价幅度,但这并不能改变药品价格虚高的现实。因此对于更多的无保障病患来讲,对平价医院药价的感受也只是“便宜了一点点”。
科技日报(贾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