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特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加入WTO过渡期已经走了五年,开放已形成全方位格局,经济特区还特不特,要特特在哪里,特区今后的路怎么走,怎样才能推动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我们主动面对,认真研讨,实施对应之策,本文就此发表个人看法。
| |
经济特区面对的压力与挑战
经济特区的成就雄辩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创办经济特区不仅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办好。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不仅对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引起外国政界、学者和工商界的关注,一些国家受到鼓舞,也纷纷办起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特区为中国在世界上展示和平崛起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然而,经济特区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自己也遇到压力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惠政策普惠化。我国对外开放已成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关税总水平从1992年的43.2%下降到加入WTO前的15.3%、加入WTO五年后的9.9%。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63.89%。按照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开放了金融、商业、运输、旅游、电信等领域。为鼓励外商投资西部,还放宽了外商投资的股比和行业限制。有些地方招商引资开出比特区更加优惠的条件,形成地区间竞相优惠。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先特区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已普惠化,特区已经不特,甚至特区还要到非特区去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吸引外资的,怎样改善投资环境的。
二是资本流动市场化。改革开放初期,特区借助地缘、人缘的优势,吸引大量的港澳台和华侨华人资金来家乡投资兴业,这对于后来带动外资的涌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本能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流向明显偏好投资回报率高的地方,投资者越来越看中投资的软硬环境,看中市场占有率,看中投资收益,尽管乡情是重要因素,但可能已不是第一选择。在越来越开放的中国,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比如,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正在形成,在这个拥有10万平方公里,GDP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经济区域里,苏州、无锡、昆山、宁波、杭州等非特区的城市群,发展迅速,充满活力,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已由实行经济特区政策的浦东新区向长三角两端延伸;又如,天津、重庆、武汉、洛阳等城市已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追赶东部,这都说明资本并不是光看哪里是特区就向哪里流动,而是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走。这是一个不能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三是先行先试分散化。过去涉及体制性、政策性、法规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凡是需要试验的,往往会选择特区先作试点(即使不是惟一的,也是首批的)。然而,现在可选择的城市多了,各地积极性很高,争相试点,先行一步。
经济特区“特”的主要内容
新的形势下,经济特区究竟特不特,特在哪里,这是一个攸关经济特区办不办下去的大问题。
从政策学的角度来分析,政策体系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稳定,政策的排列组合都趋向于总政策的目标,所以说现在的政策是过去政策的某种延续,又是形成未来政策的基础。因此,我认为特区还要特。经济特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特”的主要内容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特殊使命。厦门经济特区有三大特殊使命:一是承担改革创新的重任。把厦门经济特区办成一个国家的试验区,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贡献;二是承担促进发展的重任。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动东南地区的科学发展,为促进东南部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三是承担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任。把厦门建设成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在完成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在这三个特殊使命中,第一个是所有经济特区共同的使命,第二个和第三个是厦门独特的使命。作为厦门来说,应根据这三大特殊使命来考虑厦门的功能定位、发展规划和工作部署。
(二)特殊政策。我认为特殊政策不能解读为等于优惠政策。应该说以减免税为主要内容的优惠政策是特殊政策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特殊政策是为完成特殊使命而制定的。从政策学的角度来看,政策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个是导向功能,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再一个是调节功能,起协调作用,大政方针相对稳定、持久,而具体政策则较为灵活,可适时调整,因时施政;还有一个是控制功能,起中性约束规范作用。我们在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执行中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功能,用好、用足、用活中央赋予的各项政策。比如,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厦门时谈到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其直接动因是想解决两岸人员自由往来、货物自由进出、货币自由兑换问题,实施这一政策的空间还很大,值得我们去具体化。建议在厦门-高雄海上货运试点直航的基础上,把厦门经济特区构建成与高雄对接的海峡两岸自由港区,实行在特定条件下的自由港政策,争取厦门-高雄率先试行真正意义上的三通直航,人员自由往来。
(三)特色体制。所谓特色体制,就是既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苏联模式,也不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课题,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的要求,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试想如果经济特区不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那特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经济特区要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就必须增创体制优势,保持内在的动力源,继续推进市场化进程。
(四)特色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地区竞争力中的广义概念。包括效益观念、创业环境、人居环境、改革创新精神、勤劳敬业精神、互助协作精神、大局意识、重商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以及公正、平等、自由、宽容、和谐、进取和开放的文化氛围。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经济特区能不能长期特下去,关键在内因,在特区自己能不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提供原创性的特色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学术研究和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着力增强经济特区的文化力。
写好“特”字的对应之策
在压力与挑战面前,我们理直气壮地呼吁经济特区还要继续特下去。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特”字呢?
(一)必须坚持做到主动“特”。我们必须意识到,特区的今天与20多年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外部环境差不多的情况下,谁主动改革创新,谁就抢先一步占领制高点。因此,必须主动探索“特”,主动规划“特”,主动申报“特”,主动实施“特”,主动总结“特”,主动提升“特”。作为厦门应主动争取成为国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主动按照综合改革的要求,推进配套改革,率先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完善“的过程。
(二)必须注重原创性。原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于原创不同于模仿。模仿,只要跟着别人走就行。原创,既辛苦,又有风险。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原创性的工作呢?因为这是特区的使命决定的。经济特区要力求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争当创新的排头兵。
(三)必须坚持“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作为经济特区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从小平同志当年的题词内容来看,是对所有经济特区提出的要求和殷切希望。“更快”讲的是速度;“更好”讲的是效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经济特区要提“更快更好”,只有经济社会的多数指标走在全国前列,才能进一步提升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地位。比如,厦门应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步伐,力争有50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把自己做强做大。
(四)必须找准发展定位。各地都有自己的发展定位,厦门的发展定位是什么呢?2000年11月,国务院在批复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件中明确指出:“厦门市是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把厦门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厦门是我国经济特区”这是厦门的第一定位,我们在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让这个经济特区城市“特”起来。根据厦门的发展定位和条件,厦门可以成为非政府国际组织的所在地,吸引全球性非政府国际组织和地区性国际组织或国际组织的二级机构入驻厦门。从国际经验来看,当地为国际组织投入1美元,可获得约4美元的收益,这将有利于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能级。
厦门经济特区任重而道远。齐心协力、更快更好地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这是对特区建设25周年的最好纪念。郑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