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华侨城居民率先尝试内地首条社区自行车专用道。
自行车穿行在机动车流中非常危险。
随着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禁(限)摩令”的实施,珠三角的一些主要城市逐步进入“后摩托时代”,当摩托车因为其诸多交通安全隐患开始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另一种老交通工具——自行车,因为其环保、健康又安全,重新吸引了公众的目光。
深圳华侨城建成的内地首条社区自行车专用车道,上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东莞南城区计划投入3000万元,选择50多公里的路段作为试点,建设自行车道;深圳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工作方案》的市民咨询表中,把“深圳是否要规划建设专门的自行车车道”放在显要位置……这些都意味着自行车道回归正逐步浮出水面。
自行车是否会重新成为交通大餐上的一道“正菜”?2007年,你会骑自行车上街吗?
记者调查
现状:自行车道淡出城市舞台
社区交通需要自行车
华侨城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对市民出行习惯的调查显示,当出行距离在500米以上时,居民习惯用自行车代步;当出行距离小于六公里,出行时间在30分钟以内时,自行车交通则有着较大优势。在华侨城社区,很多居民的出行距离都适合骑自行车,但由于目前自行车交通系统不完善,很多人只得步行、开车或打“黑的”。“出于种种考虑,我们才投资建设了自行车专用道。”他如是说。
自行车道与人行道混用
佛山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城市规划师黎新华昨天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佛山的主干道主要是中间的机动车道加两旁的非机动车道的“三块板”模式,当时自行车是市民的主要出行工具。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摩托车数量剧增,城区主干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逐渐被摩托车挤占,而骑自行车的人却涌上了人行道。
他说,近年来佛山的新建道路基本上都没有建专门的自行车道,现在只有极少数道路,如汾江路、同济路、亲仁路、魁奇路还有专门的自行车道。
没自行车专用车道易引发事故
在东莞,目前还没有供自行车通行的自行车道。
东莞市交通局工程管理科科长彭康怀认为东莞市从去年9月1日开始“治摩”后,“很多自行车只能穿梭在机动车车流中,不仅影响了机动车车道的通行效率,而且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据东莞市交警支队统计,去年1~11月,东莞市共发生了600宗涉及到自行车的交通事故,86人死亡、646人受伤。
计划:自行车道“想”重出“江湖”
深圳:就自行车道咨询市民意见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工作方案》拟于今年2月份完成规划纲要成果草案,此前曾向市民征求意见,在网上公布公众参与民意征询表,其中一项谈到如何看待市民呼吁深圳要规划建设专门的自行车车道。
其实,去年深圳市政协委员杜勤就曾经专门提案建议,在深圳市关外的宝安区城市化过程中,给自行车留下行驶的空间。杜勤建议,马路两边不准停放汽车,划出一米宽让自行车通行。
东莞:南城拟投资建自行车道
东莞市从去年9月1日开始“治摩”后,自行车道的问题随之凸显。东莞市主要领导均表示将会建设自行车道,少数镇区开始启动有关规划工作。“现在已经进入出施工图纸的阶段了”,东莞市南城区规划所何所长说。据悉,该区计划投入3000万元,在东莞大道、莞太路、鸿福路、科技路等10条道路的50多公里路段试点建自行车道,预计今年9月前完成。
佛山:未来道路将考虑设计
佛山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黎新华昨天介绍说,从长远看,佛山禁摩将是大趋势,禁摩后自行车数量猛增是可以预见的。他表示:“今后的道路规划会为自行车出行留一定的空间,会考虑设计自行车道。”
各方说法
自行车道建与不建
市民:
弹 增加交通压力
赞 环保安全健康
有佛山市民表示,佛山的摩托车保有量高达200万辆,居全国第一,自从摩托车成为市民主要出行工具以来,自行车就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因此,摩托车道取代自行车道也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在城市道路宽度一定的情况下,增设自行车道就意味着机动车道变窄,自行车是一种落后的出行方式,会增加城市的交通压力。
而另有一部分市民则对骑自行车出行充满了期待。他们表示,如果划定专门的自行车道,就不会出现自行车与机动车抢道的问题,而骑自行车出行环保、安全,又可以锻炼身体。因此,新建道路建自行车道值得提倡。
学者:确保安全便利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马敬仁教授表示,在恢复自行车道的问题上要理性慎重,要考虑到如何保证自行车道交通的安全便利。“自行车道建成后会给城市管理带来相应的配套管理设施问题,例如雨水多、太阳大,自行车棚如何建设管理,自行车的偷盗、停放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研究后方可进行。”(文/图记者王纳、肖欢欢、鲍文娟、李天鸿、李少威、邱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