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经过三年的全方位扶持解困,到2006年底,我省十弱县经济社会发生了可喜变化。省县域经济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5年综合排序变化和2006年预计情况看,弱县发展呈梯次升位态势。总体看,十弱县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迅速成长,财政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其具体解困状况基本可以概括为破位上行、蓄势待发和低位调整三种类型。
| |
破位上行型包括延寿、克东、泰来、抚远、青冈、明水6个县,已经开始走出困境,位次呈现上升趋势,基本实现解困。其主要特点是解困的思路比较明晰,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基本建立且成长较快,骨干龙头项目牵动作用明显增强,经济增长呈现飙升趋势,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改观,一些体制性、制度性障碍逐步克服。
蓄势待发型包括望奎和兰西县。他们虽然没有在位次上发生较大变化,但三年来解困工作力度很大,在主导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和骨干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发展很快,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低位调整型包括桦川和孙吴县。这两个县由于资源匮乏、欠账太多,加之交通不便等,招商引资难度大,前两年骨干项目建设效果没有显现,2006年初见成效,但规模仍然弱小;特别是产业结构仍以农业为主,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2003年底,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十弱县三年解困目标,确定并实施了“四位一体”的帮扶政策:即一个有实力的省直厅局、一家银行、一个大学和一个农科院共同帮扶一个县,采取综合措施,强力推进解困。经过帮扶单位的积极扶持和弱县不懈努力,3年来,全省十弱县经济社会发生了可喜变化: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6年,十弱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17亿元,比2003年增长53.2%,年均增长15.3%,增幅预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抚远、桦川生产总值实现了翻番增长,增幅分别为130%、110.2%;共有5个县的生产总值增幅超过十弱县平均水平。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十弱县预计全口径财政收入4.98亿元,比2003年增长63.8%,年均增长17.9%。一般预算财政收入预计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8.2%。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十弱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略有提升。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十弱县二三产业增加值62.8亿元,占十弱县生产总值的53.7%,其中,工业增加值18.7亿元,占十弱县生产总值的16%;工商税收3.9亿元,占十弱县全部税收的90.3%。克东、青冈、明水、延寿等县已开始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其中克东县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已由2003年52.0:18.1:29.9调整到2006年44.6:28.5:26.9;2006年其工业总产值8亿元,比2003年增长116.2%,年均增长29.3%。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积极进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2006年,十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1629元,比2003年增长53.3%,年均增长15.3%;最高的孙吴县将达2013元,比2003年增长6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83元,比2003年增长26.6%,年均增长8.2%。最高的延寿县达到5510元,比2003年增长33.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3310元,增长29.6%。最高的孙吴县达到5638元。(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