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南方都市报

高楼为爆破而建?

  媒体思想之刘洪波专栏

  越来越多地,我听到“成功爆破”的消息。今年还没过几天,广州、青岛、杭州已经相继爆破成功过了。

  在报纸上,我看到了或详或略的“成功”之所以为成功的原因。“全程仅三秒”,周围建筑“毫发无损”、周边道路“秩序如常”、“地下缆群纹丝未动”、“场尘控制完美”等等,这都是成功爆破的表现。

  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城市爆破一栋高楼时,人们是何等慎重其事,既怕爆破不能成功,又怕“成功爆破”被媒体报道,好像爆破高楼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现在,城市爆破技术在中国已经相当成熟,每一次爆破都可以掌控自如,高楼爆破也不再丢脸,而是带有成就意味的事。成功总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而且我们会看到“中国第一爆”、“环保第一爆”、“亚洲第一爆”之类的桂冠不断产生,表明成就是多么了不得。

  原本,当“成功爆破”的消息隔三差五地传来时,人们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异样。但2007年的“成功爆破”,在元旦以后接连发生,人们开始想到十几二十几层的高楼,总归是按照“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精神建起来的,怎么十几年就得爆破拆除?一些议论开始在媒体上出现,“谁为高楼短命负责”之类的问题被提出来。

  我想研究的却是“成功”的意义。现在,城市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高楼,除了那些负责着争夺“亚洲第一”或“世界第一”之荣誉的高楼,都不会被报道。“城市长高了”的成就报道,只是登出一幅高楼林立的群像。可以说,高楼的建成越来越不算一个“成功”或者“成就”,准确地说,一栋高楼的建成如果说有成功的意义,那只是对这个项目的直接有关人员而言,而在公众视野里,一栋高楼的建成不再是一个事件。

  爆破就不同了。几乎每一次“成功爆破”,都会在媒体上被报道。每一栋高楼的爆破,都是一个公众事件,爆破的“成功率”几近完美。从建筑的角度而言,每一栋高楼都在失去独立的价值;而从爆破的角度讲,每一栋高楼都获得了独立的价值。一栋高楼的被关注度,尽在爆破之中。这就像人,今天,几乎每一个身份普通的特定个体,当他默默生活时,不会受到任何关注,他被关注的可能性,只在于不幸的降临,只有当他遭逢离奇的意外时,他才可能获得他人的注视。对他人而言,每个普通人几乎都是无价值的,而不幸使他变得有价值。这就是我们生活深处的悖论。

  媒体对城市的描述,正在逐渐转向一种灾难学的立场,正如对人的描述正在转向“苦难学”的立场一样。如果没有苦难,媒体上就只能见到极少数的“成功人士”,普通人必然在媒体之外,他们只是读者、“受众”、“观众”、“听众”,总之,是作为无姓名、无特征的“众”而存在。如果没有灾难,媒体上的城市也只是一个虚拟的名字,成都、武汉、上海、南京,没有什么区别,只有灾异才会使得城市充满细节地出现在媒体中。高楼的新闻在爆破而不在建成,就是这种灾难学叙事的具体表现。媒体的城市观察,从构造学转向了爆破学。在“成功爆破”的叙事中,有各种爆破技术的探讨,以资证明爆破的难度是多么大,而爆破的效果是多么好,爆破控制得多么优雅。在这个媒体城市观察正在进行灾难学、爆破学转向的时代,我们会得到很多的爆破学知识,我们能够了解爆破的技术,却不太知道建筑的技术。而且技术的讨论与介绍精细入微,爆破对城市的意义、对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爆破”这个意象对城市生活的意味,不会被注意,大概除了敏感的诗人与艺术家,爆破也纯粹被看成一种技术活,一个瞬间的事态。

  我们已经惯于发掘“成功”,于是高楼爆破是“成功爆破”,好像爆破是高楼的目的。媒体“成功爆破”的话语后面,有着关于技术与生活、成功与失败、价值与反价值的一系列吊诡的假定,这些假定充满悖论,但我们只看到了“成功”。

  (作者系《长江日报》评论员)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精彩推荐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爆破 | 高楼 | 成功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搜狐招商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