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大片独步天下”将成历史

  2006年中国国内电影票房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6.2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加了6.2亿元。在票房排行榜前10名中,国产大片占据了6个席位,其中《夜宴》票房达到1.3亿元人民币,而正在上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则已突破2.5亿元票房。

再一次证明大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品牌和票房保证。

  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近日在向媒体通报这一消息的同时却透露,在2007年,投资1000万元左右的“国产中片”将被重点扶植和关注。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表示,大制作电影不可能成为市场的主流,300万元以下的小成本影片又受投资限制,“所以中等影片的突破才是国产电影全局突破的关键!”

  那么,国产大片的这种反差究竟反映了些什么问题,给电影市场带来了些什么?

  国产大片像一个发育畸形的肉鸡腿

  “国产大片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发育畸形的肉鸡鸡腿,外表太华丽臃肿了,用大投资大场面吸引人,但缺乏讲故事、讲好故事的能力。”某电影论坛的一名网友这样留言。

  尽管“中国式大片”的口碑无法如其票房那样挺直腰板,但褒贬不一的观众反应,仍旧无法阻止中国的大导演们力图打破自己票房纪录的脚步。

  复旦大学的顾晓鸣教授认为,原本风格各异的三位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在市场的作用下,“用无形资产开始变现”,拍出类型雷同的电影并非他们艺术创作的本意,而是“在商业大潮涌动之下的一种非艺术非文化现象。”

  就在《洛杉矶时报》兴高采烈地宣布耗资巨大的好莱坞大片时代已经过去的时候,我们的大片却迷上了“国际巨星+刀光剑影”的模式。有学者用“高速粗放增长”来形容当前电影制作的发展水平。电影产业的“热钱”一窝蜂地涌向与现实毫不相关的古装大片,忽视了对市场的细分,使得本来就处于饥饿状态的中国电影观众更加无从选择,招来的是恶评如潮。

  对此,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表示,国产商业大片在艺术创新、文化意韵以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各有特色,并持续形成热效应,在市场中继续保持强势地位,但这些大片依然未能获得广泛认同,题材雷同、内容单一的痼疾仍未解决。

  “大片垄断”导致中国电影陷入危险困局

  大片的“霸权”,让2006年电影市场的贺岁档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过去每年几乎都有10部左右的电影上映,可到了2006年年末,中国迄今为止最昂贵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与新影联院线、数字院线等签订了为期一个月的独家放映协议,加上过于猛烈的宣传攻势,别说贾樟柯关注小人物的新作《三峡好人》至今仍“默默无闻”,就连刘德华主演的《墨攻》也只是冒了个泡泡就难觅踪影。

  “大片垄断”时代,中国电影正在陷入一个危险的困局:资源过度集中,多元化难以实现。

  现在大家骂大片,都觉得又贵又不好看,但是大家都会去看,为什么?贾樟柯尖锐指出:“大制作本身无可指责,但大片无偿地占有了太多的公共资源,让其他类型的影片很难生存,很难立足,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他说,可能在建立产业化的过程里,所有人都把票房看做一个指标,但这样留给艺术电影的空间就变得非常小。

  不问口碑,但求票房,市场将“唯票房论”发挥到了极端。于是,这才有了贾樟柯那句“在这个崇拜‘黄金’的年代,从一个‘好人’的遭遇,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的脆弱。”

  缺席当代生活,可以追究到我们的艺术勇气

  相当数量的业内人士认为,对于观众来说,首先关注的是故事好不好看,是不是感人,真正吸引人的中国精神绝不是披着中国古代外衣的豪华的“视觉盛宴”。依靠炫目的特技和狂热的炒作,只能打造出超级风光片,而难以成就经久不衰的好电影。很遗憾,这些重金投入的大片并没有注意到观众的需求。

  当前的大片制作者们主要考虑的是国际市场,缺少了对社会变革时期人的描述和对当代人喜怒哀乐的书写,这些曾得到第五代导演们高度关注的主题,却渐渐远离了他们的视线。当然,也就让电影和电影人远离了观众的心灵。

  “我们希望让观众多看到反映现实生活的电影,而不是那些穿金戴银、飞来飞去的人。”贾樟柯同样对中国的商业大片进行了批判。他说,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大片运作模式,已经逐渐丧失了中国人的想象力。

  张宏森认为,向古代行走是一条相对安全的道路,是一种保全资本、保全自我的方式,因为大家不敢用这么大的资本去赌自己对当代生活的表述。他表示,面对当代生活失语,或者把握当代生活失控,首先应该追究创作者的思想能力和艺术功力。缺席当代生活,逃离生活现场,还可以追究到我们的艺术勇气。另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现代科技所产生的奇迹被我们误认为是大片艺术的奇迹,把艺术的工具当成了艺术目的。

  单靠三五部大片救不了中国电影的全局

  “这是一个大片时代,但不是一个大片弥漫和大片充斥的时代。”张宏森强调,国产大片一年的数量是有限的,加上美国大片,国内一年顶多上10部,再大的片子在主流院线最多占三周四周,中小成本还是有很多空间的。

  2006年,《云水谣》和《东京审判》分别取得了3000万元和2800万元的票房,成为“国产中片”在市场上表现最好的两部。2007年,广电总局电影局将联合影片制作方共同摸索“中片”的市场之道。张宏森还特别提到,目前,“国产中片”进入电影局视野的是李安正在拍摄的《色·戒》。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认为,车有车道,马有马道,大片与小片显然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拉动的,形成一种文化张力的关系。要求大片有深刻的文化底蕴,无异于要求小片有“亿元票房”。在21世纪之初,中国电影要想在全球化空间里站稳自己的脚跟,首先还是要靠大片。但是,单单靠每年出三五部大片,并不见得就能救得了中国电影的全局,一旦“大片、中片、小片”形成了良性的级差,互为张力,中国电影产业才可能安全、稳定、和谐、健康地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童刚特别提到,一大批中小成本影片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成功进入主流院线,构成了品种繁多、类型丰富、适合不同阶层观看的电影市场结构。突破市场瓶颈的迹象正在显现,大片不再独步天下。

  吴晓东

  炮轰大片,不如给点成长的时间(评论)

  国产大片还要拍吗?投资方和电影院几乎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大片还是要拍。

  票房无疑带来了活力,也带动了国产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从这点上来看,大片的功劳不可磨灭。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后来总结道:《十面埋伏》和《英雄》是中国电影市场转轨的产物,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的一次尝试和跨越,意味着中国电影商业化和国际营销策略已渐入门径。

  在面对大片的一味的口水声中,我们需要提醒的是,这些相继出笼的国产大片曾经背负着我们国家电影产业化的重任。

  拍大片没错,错就错在大家曾经一度把大片作为国产电影复兴的惟一道路,甚至在《十面埋伏》上映时出现了投资人、制片人和政府可以三管齐下,为大片扫清障碍的场景。大片几乎被塑造成无所不能的救世主,承载了太多的理想和重担。而时下,当媒体已经开始向大片发出质疑的声音时,林林总总的炮轰和反思已经基本形成一个共识:大片是一个标准,但不是惟一标准。国产电影需要多样化的探索,更需要开发不同的类型片。

  有趣的是,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上映的是贾樟柯去年在威尼斯擒获金狮的艺术片《三峡好人》,这是一个用不着比赛就能知道结果的竞赛。但是对商业大片和艺术小片持兼容的态度是一个好的兆头。市场正顺着观众的口胃做着巧妙的微调。中国的电影市场需要的不正是这样大片小片共存、商业艺术互补共融的健康局面吗?

  深商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精彩推荐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贾樟柯 | 张宏森 | 满城尽.. | 童刚 | 大片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搜狐招商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