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成品油价格终于下调,但没有人欢呼,没有人感谢相关价格决策部门。相反,舆论更多的是抱怨,抱怨政府的下调决策拖延太久,抱怨政府的下调幅度太小,而且航空公司向旅客收取的燃油附加费还不在下调之列。
| |
自1998年开始,中国已经历了三次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现行机制形成于2001年11月,据此国家发改委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的成品油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石油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提出成品油价将改为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上国内合理加工成本和适当利润确定。当然,这还是有待实行的草案。
值得注意的是,从参照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到未来参照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过是政府定价部门的参照系有所变化而已,丝毫都看不出政府准备放弃定价权的迹象。事实上,政府相关部门看起来还将继续紧紧抓住成品油定价权不放。
政府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是所谓“石油神话”,不光是政府,即便是业内专家学者也普遍相信,石油对于一国经济及国家安全十分重要。他们据此推理,既然石油如此重要,就必须由国有垄断企业垄断经营,成品油价格也必须由政府确定,以保证经济稳定和国家安全。为此,政府就必须照顾垄断企业的利益,把成品油价格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好鼓励它们积极开采石油。
现在,政府又多了另一个控制成品油定价权的理由:节能环保。既然经济学已经证明了,价格可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汽油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汽油消费,或者促使消费者节约使用汽油,那么,人为地把价格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减少能耗的政绩目标。
当然,政府也不能不面对成品油消费者——包括非石油类企业——的压力。而此时,政府的解释仍然是,只有保持政府定价权,才能够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稳定,从而保护消费者利益。政府官员及部分专家近来一直在说,过去几年,就是因为实行政府定价,国内成品油价格才没有跟随国际原油价格同步上涨。垄断企业本来也准备以此为理由,游说决策部门拖延价格下调的时间。只不过民意汹汹,最终不能不下调价格。
可见,政府基于多个考虑,倾向于维持成品油定价权。问题在于,不论如何变换参照系,政府都永远不可能像市场那样发现正确的价格,因为正确的价格只能形成于市场交易活动中。又因为当下中国的石油行业大体上不是市场化的,所以政府要确定价格,只能参照外部市场的价格信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第一,由此形成的定价决策必然是滞后的;第二,既然价格要经由政府相关部门,决定该部门必然会把石油市场之外的因素导入价格决策中,从而使成品油价格偏离石油市场本来形成的正确价格。
而且,由于石油企业具有庞大的规模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可以方便接近、游说甚至要挟价格决策部门,再加上又已在海外上市,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形象还得要靠这些企业来代表,政府当然乐见其具有靓丽的业绩,为此必然趋向于维护其垄断地位、维持其产品的高价。
面对这种情形,非石油类企业和普通消费者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只能诉诸石油行业真正的市场化。石油确实十分重要,但事实已经证明,一种商品或服务,不论其是否重要,由一个竞争性市场来供应,相对来说是最有保证的。市场当然会出错,但垄断企业、政府管制同样会出错,人们从过去几年的成品油供应、价格悲喜剧中已经充分领略了这一点。假如人们轻易地相信,政府定价能够在国际原油价格快速上涨的时期抑制成品油价格,就掉入价格管制的逻辑陷阱:这种信念取消了消费者要求政府跟随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同步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权利。消费者维护自己利益的明智办法就是形成一种对于石油行业真正市场化的共识,令垄断丧失经济与社会的正当性,从而推动政府进行严肃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