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谭超摄
西安,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几名满头白发的试飞专家说起李中华,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新概念——“中国第三代试飞员”。
作为中国战机发展史的见证者,他们这样描述试飞员的“代差”:“第一代试飞员是勇气型的,具有‘蓝天拼刺刀’的勇敢;第二代试飞员是技术型的,试飞经验非常丰富;第三代试飞员是知识型的,他们不仅是新型战机的试飞者,也是设计研制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准确的称号,是试飞工程师。
”
李中华,就是这样一名知识型试飞员的杰出代表。
18年,他潜心钻研现代试飞技术,把自己的智慧融入一架架蓝天新鹰。
18年,他面对中国试飞员必须跨过的“代沟”,在蓝天奋力搏击,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飞越。
异国求学,李中华和两名战友用一年时间,学完了国际试飞员的全部课程——
“我国航空科研试飞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要缩短差距,就得拼命地钻、虚心地学”
李中华3次赴俄罗斯深造,却至今也说不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风儿轻唱的花园是什么样。他的记忆里,只有无数个伏案苦读的不眠之夜。
1994年春,我国首次选拔李中华等3名试飞员,赴俄罗斯试飞员学院深造。此前,中国还没有一名取得国际试飞合格证书的试飞员,许多科目只能重金聘请外国试飞员试飞。
语言,是李中华和战友们学习的第一个障碍。俄方教员带有方言口音,一堂课下来,李中华的笔记本上留下一片难堪的空白。
“教官,您能否讲得慢一些。”课间休息,他鼓起勇气走到教官面前。
“我习惯这样讲。”教官答道……
李中华红着脸,默默退下。“只能拼了!”那段时间,房东俄罗斯大婶、刚上小学的俄罗斯小姑娘,都成了他们学习俄语的老师。最终,他们不光能用流利的俄语对话,还能用俄语书写论文进行答辩,以全优成绩顺利通过考试。
然而,走进俄罗斯试飞场,李中华惊讶不已:俄罗斯试飞员个个是多面手:一会儿飞歼击机,一会儿飞轰炸机,一会儿飞运输机,甚至还飞直升机!
那一刻,李中华猛然悟到:“现代试飞技术是个大系统,一名只会飞歼击机的试飞员,不会对现代航空技术有全面系统的理解。”
于是,他和战友们暗下决心:“我们也要当试飞多面手。”一年中,他和两名战友每天只睡5个小时,上千次地演练,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国际试飞员的全部课程。3次赴俄深造,他不仅试飞了“米格”系列的所有机型,还飞了“苏霍伊”系列的主要机型,甚至还飞过大型客机图-154,成为一名响当当的“全能试飞员”。
回国时,李中华没有带回一件洋货,却带回了30多公斤宝贵的试飞资料。他和战友们结合中国的试飞特点,编写出中国最新的《试飞大纲》,推广到全空军试飞部队。他们整理出的《试飞员培训手册》,为大批优秀试飞员脱颖而出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航空科研试飞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要缩短差距,就得拼命地钻、虚心地学。”李中华始终这样激励自己。
1998年5月,李中华被任命为试飞团大队长。他参照国外做法,把所有机种的飞行参数、战技指标、飞机性能都绘制成图表,给战友们详细讲解。如今,这个团能飞一个机种所有机型的试飞员已经达到85%,能飞两个以上机种的达到了43%。
2000年,李中华被任命为试飞团参谋长,他组织战友们在国内试飞界率先建立了第一个卫星导航试飞系统,为试飞员长距离转场、在陌生机场起降提供了先进的导航平台。同时,主持研发了我国第一个试飞部队局域网系统,引领试飞团进入网络时代。
很多世界优秀试飞员都是李中华敬佩的英雄。但是,他认为:“崇拜不是重复”——
“高素质试飞员不应当是头脑简单的飞行工具,应当比飞机更聪明。不仅要用身体飞,更要用脑子飞”
看了李中华在2000年国家飞行力学年会上获奖的论文——《“眼镜蛇机动”及其战术意义》,中国试飞研究院总师于志丹这样评价:“我敢说,李中华对这个动作的理解,比它的创始人普加乔夫还要深刻。”
对此,李中华连连摆手:“不能这样讲,普加乔夫是一名先驱者,他很了不起!”
在他看来,试飞员不能没有崇拜者。俄罗斯功勋试飞员、首次飞出“眼镜蛇机动”的普加乔夫,首次超越音障的美国试飞员耶格尔……都是他敬佩的英雄。但是,他对于“崇拜”有更深的理解:“崇拜不是重复。”
现代战机,电传系统和计算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李中华认为,战机有了“灵魂”,试飞员就应当比飞机更“聪明”,不仅要用身体飞,更要用脑子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飞机的潜能,甚至发现潜在的设计缺陷。
在大学里,李中华学的是发动机专业,对飞机的五脏六腑了如指掌。但是,他从不满足,一有空就到装配车间观察飞机组装过程。18年来,凡是李中华参加的试飞任务,没有报废一次起落;他在空中飞出来的数据不仅能校正,有时还能修改科研人员精心设计的数据。
那年,李中华和战友李存宝一起,用某型模拟飞机进行歼-10战机电传系统着陆的首次试飞。飞机轮胎马上就要接触跑道的时候,机头却一下子扬了起来,就像一只风浪中的小船,在跑道的上空颠簸起来。
飞机着陆后,李中华提出飞机的纵向操纵增益过大,飞机操纵过于敏感。起初,厂家的工程师们认为这正是这种飞机的优点。但李中华以自己的试飞曲线和参数为有力的证据,说服厂家进行了修正。
不久,歼-10科研样机成功首飞。首飞试飞员、国家功勋飞行员雷强对飞行电传系统的评价是:“非常棒,这才是真正的第三代战机!”
在试飞中,李中华一旦发现存在超越禁区的可能,就不断尝试。试飞歼-10战机的最小速度,专家提出一个数量值。李中华经过研究,认为飞机仍有潜力,试飞时就降低了数十公里时速,让该型飞机的作战机动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专家们惊讶地说:“飞机飞这么慢还不失速,我们作为研制者,都没想到!”
那年10月,歼-10战机大迎角特性测定试飞。李中华对每次的试飞动作优化编排,使原定30个架次才能完成的试飞任务只用了17个架次就完成了。
歼-10战机试飞中,李中华先后提出10多项设计改进意见和建议,都被一一采纳。连飞机的驾驶杆模型,都是李中华和战友们用橡皮泥一点一点捏出来,再移植到生产工艺中的。如今,给部队下发的飞行手册中,很多数据都是李中华率先探索出来的。
歼-10战机,被评为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李中华是仅有的两名获奖试飞员之一—
“航空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以试飞员技术突破为基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达到更高的科学境界”
早春的一天,戈壁大漠深处,李中华驾驶歼-10战机进行迎角限制器试飞科目。
迎角限制器,是现代战机实现“无忧虑”操纵的一个必备系统。天空中,李中华按照事先设计的轨迹飞行,迎角限制器工作正常。但是,他紧接着又做了两个特技动作,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飞机瞬间抬头便越过了限制。
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外同类飞机上已相当成熟,工程技术人员认为这是一种偶发现象。然而,在第二天的试飞中,李中华以同样的动作,又一次越过了限定范围。
面对翔实的试飞数据,专家们心服口服,对迎角限制器进行了改进,消除了一项重要设计缺陷。
我国自行研制的某型新式涡轮风扇发动机,是某型国产第三代战机的“心脏”。那年7月,这种发动机在试飞中,突然抱轴停车。改进后,专家们发了愁:沿着当时发生问题时的轨迹点、状态点再飞一遍,难度和风险都很大。
能不能这么飞?无数焦急的目光投向试飞员。李中华站了出来:“没问题,我再飞一遍!”
试飞中,他精心操作,速度完全覆盖了上次试飞的数据,最终验证了发动机改进后的性能,使第三代国产战机如猛虎添翼。
为此,中国试飞研究院的专家评价李中华:“他的试飞,达到了人机合一的高超境界。他飞出来的数据,比我们在计算机上模拟出的数据还准。他飞出的曲线,完全可以同计算机模拟的媲美!”
这一点,也让外军试飞员钦佩不已。
1998年5月,某国空军一个代表团来到中国考察。那天,李中华带领外方飞行员索门上校,试飞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一种教练机。一个起落下来,身高1.8米、体重90公斤的索门上校直摇头:“飞机过载变化幅度过大,感觉像骑在野牛的背上,难以驾驭,相当危险。”李中华微笑着说:“那是因为你的体重比我重了25公斤,飞机的重心发生了前移。搭配好前后舱飞行员的体重,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索门上校将信将疑地耸耸肩膀。但是,他很快就从一位身材相对矮小的同事那里,印证了李中华的结论。索门上校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冲着李中华高高地竖起大拇指!
2003年,某国两名飞行员到中国学习试飞,他们一个飞过F-16,一个飞过幻影2000,都不是等闲之辈。一次,李中华带一名“洋弟子”试飞时,飞机瞬间从万米高空跌到了几千米的高度,这名外国飞行员脸白了:“教官,咱们回去吧。”
李中华没有作声,继续把动作做完。飞机落地后,李中华对这个外国学生说:“今天你闯过来了,这是一个难得的起点。记住,应该迈出的一步而迈不出去,就永远体会不到飞行的至高境界。”
这,也是李中华18年来始终自我勉励的一句话。他认为,航空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以试飞员技术突破为基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达到更高的科学境界。如今,作为双学士的李中华,又报考了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他的硕士论文《第三代国产战机大迎角特性研究》,受到西北工业大学导师组的高度评价。
前不久,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国产战斗机歼-10,被评为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李中华是仅有的两名获奖试飞员之一。
这是中国科技界最高奖,是无数科学家毕生追求的目标。李中华作为一名空军试飞员,骄傲地拥抱了这一崇高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