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莫斯科1月16日电(记者 刘洋)俄罗斯学术界对“科学”一词存在不同的理解,这直接影响到俄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俄科学院院士克鲁格利亚科夫认为,科学是人类代代相传的对客观世界的系统认识,科学成果应通过逻辑推理或实证取得,具有可认知、可验证、可重复等特点。
| |
在俄罗斯的官方科学机构中,前一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因此一切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也基于此。作为国家法定的最高知识殿堂,俄科学院明确提出,科学有真伪之分,与正统科学不符的科学观点即为“伪科学”,科学院把甄别真科学、打击“伪科学”作为自己的任务,设立了专门的打击“伪科学”委员会,其负责人由俄科学院院士担任,其成员不乏俄科学界元老级人物。
在俄罗斯,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方式因科研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对于俄中小企业来说,科研成果的评价与直接经济效益相关。这些企业在进行科研活动时相当重视立项前的可行性研究,项目上马后企业也会密切关注其进展,如发现研究前景不佳可中途停止。研究结束后也有一套针对成果的严密评估体系,因此在种种制约下,有争议的科研成果难以出现。
而在依靠政府科研资金的科学院、高校等国家科研机构中,学术资源更多集中在科研机构的行政领导和学科负责人手中,因此他们在科研项目的立项、开展方向及成果评价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俄科学院打击“伪科学”委员会是对有争议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的一个重要机构。
克鲁格利亚科夫认为,俄罗斯的科研成果评价受到来自学术腐败等方面的干扰。由于全国各地向总统办公厅和政府申报科研成果鉴定项目太多,委员会近期被迫扩充编制。专家们认为,不少项目的申报者与政府高层之间存在“超导性”,想借此在政府科研资金中分到一杯羹,因此绞尽脑汁想出一些“重大创新突破”,并将科研成果诉诸媒体而引人注目,要求政府给予资金等的大力支持。
一些俄罗斯学者认为,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是科学良性发展的关键,是一把“双刃剑”。如运用不当,一方面可能纵容骗取科研资源、从事欺世盗名活动的学术骗子,形成学术资源的分配不公;另一方面也可能形成僵化守旧的科研氛围,抹杀具有未来前景的科研新方向。俄罗斯的确需要从公正和科学的角度出发,打破学术上的利益垄断,理顺各方利益,形成能确保人类对世界认知水平得到自由活跃发展的制度环境。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