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卓恒 摄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过日子,可少不了每天跑趟农贸市场。从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马路市场,到后来的“退路入室”,再到如今一家家整饰一新的现代化农贸市场不断出现,人们买菜的去处可谓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曙光新村的李女士已经好久没去超市买菜了。她发现附近的东山弄农贸市场改造后变得跟超市一样气派整洁:卤味销售采用卤味冷藏箱形式;家禽摊位采取全封闭包厢式,窗口做成移窗,便于销售接待;水产鱼缸采用玻璃格式,内倾式挡水,见不到原水产摊位污水四溢的现象;酱菜等散装裸露食品,盛器统一加盖加罩……
经过一年的改造提升,首批14家试点农贸市场经过全新设计建设,优化设施功能,系统解决了传统农贸市场的“脏乱差”和“腥湿臭”问题。
市贸易局介绍,通过2006年农贸市场管理年活动,我市农贸市场整体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环境面貌有了新改善,为3年完成市区103家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任务打下了基础。
现场走访————
昨天,记者走访了刚被评为杭州市三家管理示范农贸市场之一的刀茅巷农贸市场,亲身感受了农贸市场变革中质的飞跃。市场蒋经理向记者介绍,刀茅巷农贸市场创建于1979年,从最初的马路市场到退路入室,再到搬迁新址,目前新市场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新楼房和硬件设施总投资多达500多万元,可谓沧桑巨变。
感受一 卖菜格局超市化
在刀茅巷农贸市场记者发现,一楼是家禽类、肉类和水产类的专区,二楼则是蔬菜售卖专区。走上二楼,映入眼帘的是各个摊位摆放整齐的不同品种的蔬菜。每个蔬菜摊位全部采用外斜式的,而且都有护栏,用统一的蔬菜筐摆放。记者来到专卖冬笋的摊位,摊主将冬笋一层层摆放得很有层次感。83号摊主告诉记者,有了统一的展台设施,蔬菜摆放整齐有序,这样顾客挑选起来也就更方便、更轻松,同时也解决了不同类型蔬菜摆放混乱、外向伸出影响通道的问题。正在一旁购买冬笋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家住在附近的凤栖花园,她每天都来这个农贸市场买菜,农贸市场没改造以前,蔬菜类、肉类和禽类混杂在一块卖,杂乱无章,现在都分开了,消费者也能分门别类地逛菜场,这样省时又省力。
记者又来到85号蔬菜摊位前,这里摆放着南瓜、胡萝卜、白菜、土豆、辣椒等新鲜蔬菜,而且是分盘摆放的,拿起其中的胡萝卜,用手摸了摸表面,竟没有一丝泥土,表面十分干净,不会像以前那样,挑选蔬菜时把手弄得很脏。摊主向记者介绍道,在农贸市场的地下车库里有粗菜清洗加工地,他们每天将蔬菜摆放上台之前,都会将一些能用水清洗不会腐烂的蔬菜清洗一遍,这样顾客挑选蔬菜时就更干净。正在买辣椒的吴女士告诉记者,她家住在离这较远的延安路上,以前都是在超市买菜,但是超市里的菜价和新鲜度让人有些不满意,现在发现菜场的卫生环境和经营管理各方面都不错,而且价格也实惠,所以每天上下班的时候都会顺路来这买菜了。
除此之外,记者在刀茅巷农贸市场还看到了卤味冷藏箱,变原来台板式为现在的包厢式销售。农贸市场还引进了像联合康康、万隆腌腊、绿丰家禽等品牌专柜,感觉已与超市无二,前来问津的人不少,销售情况很好。
感受二 水产区不再湿脏
以往农贸市场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总离不开脏、乱、差,但是走进刀茅巷农贸市场,完全没有了以前的感觉。第一感觉是地面变整洁了。以前的农贸市场因为水产品的售卖,地面积水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每逢下雨天,市场内更是脏湿不堪。但是现在的农贸市场里水产摊位依旧存在,却保持地面干燥。走近每个水产摊位仔细观察,发现以前用来装水产品的很占空间的大水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特制的玻璃水产鱼缸。5号水产摊位的摊主告诉记者,以前他们都是用脚盆装水产品,直接放在路面上卖,脚盆里的水很容易溢出,弄湿地面。现在市场统一使用水产鱼缸装水产品,而且这些鱼缸还是特意采用内倾式挡水,还下设排水孔,这样一来就能避免水产摊位水溢溅后影响通道行走的弊病。“以前水产区的地面老是又脏又湿的,让人进来就心烦,尤其是夏天穿的都是凉鞋,很容易把脚弄脏,所以以前我都很少来水产区买东西,现在好了,所有水产品都用鱼缸装起来,水也不会溢出来了,我购买水产品的次数也比以前多了。”正在挑选鲜鱼的王小姐满意地对记者说。
感受三 家禽隔离销售不再臭
记得以前农贸市场总有一股难闻的家禽味儿,还不时见到满地的鸡毛、鸭毛。可是今天在刀茅巷农贸市场一楼逛了这么久全然不觉有任何异味,更别说看见地上有鸡毛、鸭毛了,这不禁使我产生了错觉,是不是这个农贸市场里不卖家禽类产品了?其实不然,而是农贸市场里经过改造的家禽摊位实行隔离销售,采用全封闭包厢式,窗口做成移窗,用于销售接待,而且还加装了换气装置,这样就避免了家禽散发出的难闻气味污染整个市场环境,提高了市场整体整洁度。记者在家禽销售专区发现,鸡、鸭、鸽子等家禽不再像以前那样混杂在一起卖了,而是被放在不同的区域出售,这样消费者挑选起来也十分方便。31号家禽摊位的摊主告诉记者,他们还专门为消费者提供宰杀家禽服务,而且封闭屠宰现场用上电热水器放热水,更卫生洁净。所以即使每宰杀一只家禽需要付5毛钱的手工费,顾客也没有怨言。
感受四 管理模式长效化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设施改善了,还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措施。采访中,刀茅巷农贸市场蒋经理向记者介绍,市场在硬件配置改造提升的同时,市场进一步做好软件方面的提升,结合绿色市场、星级市场的标准,修改完善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针对经营户制定的《市场经营户自律制度》、建立放心肉、放心蔬菜、禽副、卤味、家禽、豆制品等各项工作台账等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台账的建立,为市场内部有序管理打下了基础。
蒋经理还介绍说,他们在每个经销商入驻市场之前都要对其进行培训,市场还专门编制了经营户手册,并下发给每个摊位经营户,努力提高经营户的综合素质。同时,市场在提升改造过程中,还特意投入了15000多元钱购买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仪,并派有专门的检测人员每天对蔬菜进行抽样检测,对不合格的蔬菜采取销毁处理。当日菜价、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等一一上墙公布。
规划解读————
三年实现农贸市场升级换代
记者从市贸易局了解到,杭州市主城区现有登记在册的各类农贸市场103家,这些农贸市场的建设规模、投资主体和经济成分各不相同。但是在三年时间内,它们也将和刀茅巷、东山弄、古荡农贸市场一样,变成一个个“现代化”的农贸市场。
一个“现代化”的农贸市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我市出台的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实施方案中有详细的说明。比如市场主通道宽度要大于3米,购物通道应大于2.5米;熟食和活禽、活鱼柜台之间要保持8米以上距离,与厕所、垃圾房的距离要大于10米;每个菜场都要设电子屏幕系统,菜价每天公布;配有农药残留检测室,每天抽检公示;全面使用可降解环保塑料袋等等。以上这些都是老百姓直接能够看到的改造。而商品的准入监管措施,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制度,更使得农贸市场这个传统的商业形态,主动接轨现代商业市场。
为了让市民百姓拎好“菜篮子”,我市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层层落实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对农贸市场的建设、管理工作进行检查,作出批示。杭州市出台一系列促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扶持政策和重大举措,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并安排专项资金。对实施工程改造、经验收合格的农贸市场按审计核定的投资金额,由市财政补贴35%,区财政补贴35%,市场举办者承担30%。这项政策对各类投资主体和各种经济成分的农贸市场全都适用,只要进行市场改造提升都可享受这项政策带来的优惠。
我市农贸市场改造已建立起一套初见成效的保障机制。实行分批考核、暗访检查,把考核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建立群众监督体系,把农贸市场管理活动和改造工作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在政府职能部门层层督查的同时,还有多名志愿者组建检查组实行明察暗访,评定打分。义务监督员、环保志愿者朱强荣近期特地给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组办公室来信说:市政府从“城市的面子”——如三口五路、入城口改造等,到“城市的里子”——如背街小巷、危房改造等,到现在的“老百姓的肚子”——对市区100余家农贸市场提升改造,一件件地做到了老百姓的心窝里,农贸市场的改造出亮点,得人心,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本版撰稿 记者 郭峰 实习生 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