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咱们老百姓究竟得了哪些实惠?2007年,是我市实现总体全面达小康的决战之年,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赢得这场战役?昨天,《关于南京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交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数字的背后,反映的是老百姓生活中最温暖人心的变化。
| |
2006年的温暖数字城镇登记失业率创7年来新低
2006年,这样一组数字温暖人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37.7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070元,增长13.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为1.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3%,创7年来新低,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2.8万个,创3年来新高。一低一高,彰显了政府对民生的高度关注。失业人群等困难群体,始终是政府关怀的对象,去年,政府实行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全市还援助1.2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时,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3万人;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参保人数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还有一组温暖人心的数字,那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任务基本完成:建成1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31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完成危旧房改造25万平方米;福利机构新增床位1985张,农村敬老院新增供养床位1260张;向1.3万名农村低保家庭子女发放“助学券”710万元;新认证17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新认证16个无公害农产品、21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完成240批次农产品监督抽查;创建市级绿色市场23家,国家级绿色市场5家;新辟公交线路10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0条;撤并村级小水厂43座,农村二次改水新增受益人口10万人。
2007年的数字解读指标变化凸显新政绩观
今年的主要指标体系出现了耐人寻味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为预期指标;物价总水平和就业指标为调控指标;节能降耗成为约束指标——传统视野中的“软”指标正渐渐变“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指标占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国计”更多地围绕“民生”展开。今年政府重点投资项目42个,总投资为462.24亿元。其中民生项目占了大头。一是加强城乡统筹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确保总量不断增加。安排农林水利项目16个,总投资31.8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7.11亿元。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安排城市建设项目10个,总投资392.54亿元,当年计划投资95.76亿元。城市建设投资主要依靠项目融资解决。三是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抓紧建设完成一批社会事业重点工程,安排社会事业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32.28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1.1亿元,申请市本级财政性资金3.44亿元。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安排党政机关项目4个,总投资5.5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44亿元,申请市本级财政性资金1.36亿元。 南京日报记者 解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