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全面达小康进入决战年——就在今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8000元的小康标准,这个指标,是南京全面达小康尚未完成的4项指标中最难的指标之一,要在今年实现这个难点,农民朋友们是怎么想的?在“两会”召开之时,昨天,南京日报记者驱车郊县听农民话“8000”,随机采访的20名农民在看自身弱点、找增收路径的同时,也纷纷道出最迫切需要政府解决的实际困难。
| |
“小户”话小康“早日‘拴’上农民合作社的‘航母’”
接受采访的20名农民中,13人是自产自销的种植“小户”。一家一亩三分田,种植规模上不去,运输成本又高,想找到理想的市场很难。“‘小户’想富,说起来并不难。小船拴上航母自然跑得快。”六合区马集镇农民孙和深有感触地说,大圣水芹专业合作社从成立至去年4月,一年时间不到,14名社员便人均分红3200多元;不但如此,集体水芹种植面积也增加30%,还结亲白云亭市场销售,红火得很。“我也种水芹,可相比之下,却是又苦又累赚得又少。家里两亩水芹一个人打理,农忙时也是自己运出去卖,明天能卖出多少,今天心里是一点数儿也没有。”孙和等13户农民希望政府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使更多自产自销的农业“小户”加入合作社共赢共利,这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适应市场、带动农民增收都有积极意义。
“4050”话“8000”“希望政府在农村推广家庭创业”
8000元年人均纯收入,对于“4050”年龄段的农民而言,首先要保证的就是“不闲”。这是采访中3名农村“4050”人员的共识。“这个年龄,我们再去种芦蒿难,进工厂更难。”栖霞区八卦洲街道53岁的何小凡说,把辟邪手工制品、景泰蓝工艺画制作、电动自行车维修、汽车美容装潢、美容刮痧等一些适合家庭创业的小项目带回家,非但可以“不闲”,还能过把“小老板”的瘾。而今,家庭创业模式已在多个经济适用房社区推广起来。听说单是在家制作手机挂件,一年轻松收入万把元,这很适合“4050”人员创业。希望政府在农村推广家庭创业,在原材料供应、市场销售上提供便利,让更多农村“4050”人员带项目回家。
“8000”之外话“保障”“要‘8000’,更要保障”
“8000”和小康是两个概念,农民更关心后者。采访中,16个农民家庭关心大病救助,10个农民家庭关心子女上学等问题,这些家庭普遍的观点是:要8000,更要保障!一名大学生4年花费,相当于一个农民13年纯收入。溧水县石湫镇农民马存生最有体会,“儿子今年夏天将大学毕业。每年1万多元的学费和住校费是固定的,生活费按每月600元计,总共加起来一年起码也要2万元,4年就是8万。我家在镇上算是条件比较好的,8万元也要苦上13年,更别说那些低收入农户了。”老马还说,农村家里只要有一个大病患者,则是对家庭毁灭性的打击。“我们迫切希望政府能在保障上下大力气,让农民生活实现真正的小康”。 南京日报记者 刘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