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对外宣传工作“三贴近”的原则,怎样更加有效地向世界介绍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依然是摆在我国外宣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工程。本刊的《大使访谈》栏目,试图通过对外国驻华大使的采访报道,解读出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他们对中国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在东西方交流和传播领域的认知理念。
| |
谈到德国,首先想到的是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和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想到德国的大文豪、诗人海涅和歌德,想到德国的音乐、足球和磁悬浮列车。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德国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经济强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愈加密切。中国目前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许多中国人对德国充满向往之情,很想对这个遥远的国度有更多的了解。
岁末隆冬的一个午后,我们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了位于北京城区东直门外三里屯的德国驻华大使馆。使馆上空,一面红黑黄三色国旗在随风飘扬。大使办公室窗明几净、温暖如春。史丹泽大使看上去神采奕奕,一身笔挺的深色西装,彰显出主人的严谨和干练。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亚洲问题专家,曾发表过《中国的外交政策》、《挖掘潜力:西方需要亚洲政策》等多篇论文,有着“中国通”的美誉。我们的访谈在友好与温馨的氛围中开始。
中国的成功,是我们一开始就乐于见到的
《对外大传播》:大使先生,您是2004年9月来中国赴任的。我们知道您是个“中国通”。您在上大学时就曾攻读过“东方学”、“日本学”和“汉学”,您还曾发表过《中国社会主义的变革》等著述。请问,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中国的?
史丹泽大使:(以下简称史丹泽)首先欢迎你们来采访我!你们问我了解中国途径的问题,可以坦率地告诉你们,我是在上大学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和汉语的,并把它作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一个工具。我对中国的了解是通过看报纸、看书而来的。比如十几年前,我主要看《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和《望》杂志,这就足够了解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了,可现在就根本不够了。现在作为大使,我当然有很多信息来源,主要是我们信息处给我提供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报道。此外,我也和中国的同事和中国的朋友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跟他们进行交流和会谈,这也是我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
《对外大传播》:您在中国工作这么多年,而且对中国又是这样了解。请问您对中国的总体印象如何?您是怎样看待中国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的?
史丹泽:中国无论在经济、社会还是在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非常成功,正朝着现代化国家迈进,这是很了不起的。我认为,中国的经济是在按照成功国家的发展模式,向前快速发展着。但是,因为中国经济规模很大,所以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多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德国的投资地区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就从德国联邦政府得到了很多资金贷款,来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现在的成功,是我们从一开始就乐于见到的。因为中国经济的成功,和其他不少国家如欧洲的西班牙、希腊,亚洲的日本、韩国和泰国一样,对德国的经济和消费者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我们对中国市场有一个好的预期
《对外大传播》:目前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悉,近年来中德的双边贸易额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请大使先生谈谈中德双边贸易的情况。史丹泽:德中双边贸易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据统计,1972年德中两国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仅为2.73亿美元,到了2005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632.5亿美元。据悉,德国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已占中国和欧洲贸易总额的40%,2006年有望突破700亿美元。两国约定在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是乐观的。
《对外大传播》:中德两国双边贸易一直在高位运转中,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请问大使先生,中德两国之间的贸易之所以出现这样好的形势,您认为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是什么因素促成的?
史丹泽:我认为德中双边贸易之所以有今天这样好的势头,这首先应该归功于我们对中国市场有一个好的预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的企业界就看到了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于是来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尽管后来有一段时间,有人认为中国的开放政策可能会停止,可他们却留在了中国继续合作。
德国是个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样一个制度下,企业家们的决策比政府的决定要重要得多。德国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是因为德国的企业家知道如何适应其他国家的具体情况。德国的企业家们在非洲和拉丁美洲都经营得非常成功,他们非常有经验,所以他们相信在中国也能获得成功。
《对外大传播》:您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德双边贸易的前景如何?
史丹泽:我认为两国的贸易前景是乐观的。目前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这就是中国沿海地区已经非常发达了。因此这些地区和德国的贸易往来,可能会出现新的领域和新的潜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就是环境保护,而德国在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方面,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所以德中在这方面的合作潜力是很大的。第二个就是运输领域,有轨运输和空中运输。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最需要的是空客飞机、高速列车和有关技术设施等现代化的产品。而德国可以提供这些产品,这完全适合中国发达地区的需要。第三个领域是能源领域的合作。我们在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有很先进的技术。而世界上最大的光能发电站已在中国济南开工,这也是德中合作的一项成果。
德国的孔子学院与中国的歌德学院
《对外大传播》:中国和德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两国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进一步加强文化合作和交流,将成为两国关系发展中一个重要内容。请大使先生谈谈这些方面的情况。
史丹泽:好的。德中两国早在1979年就签订了文化协定。2002年两国签订了《关于中德互设文化中心的会谈纪要》。2005年11月,贵国主席胡锦涛先生访德期间,双方又签订了新的文化协定,并出席了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奠基仪式。该中心被誉为“中国文化之窗”,计划于2007年建成。德中两国已达成协议,德国将于2009年在中国举办德国文化年,中国也准备在德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此外,德国联邦政府准备落实一个文化项目,向中国全方位地介绍德国。这次我们不仅选择中国的大城市,也要在许多比较偏僻的地方举办这样的文化活动。可以说,近年来德中两国文化交流活跃,艺术演出和商演是十分频繁的。两国的文化交流已在政府、地方和民间三个层面上发展起来。《对外大传播》:2002年4月,中德两国签订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议》,这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签署的第一个协议。中方与德方合作在柏林和葛尔朗根共同筹建了两所孔子学院,现在进展如何?
史丹泽:柏林和葛尔朗根的两所孔子学院已初步建成,它们分别叫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和葛尔朗根大学孔子学院。另外,还有6所孔子学院分别设在法兰克福大学、杜塞尔多夫大学、汉堡大学、海德堡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汉诺威。可以说,目前德国的“汉语热”在持续升温,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正在德国开展起来。
《对外大传播》:听说德国在中国开办了歌德学院,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史丹泽:我们德国的歌德学院,是联邦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它的宗旨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并从事国际文化合作,通过介绍德国文化、社会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目前在北京建有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北京、上海和成都还建有歌德学院德语学习中心。
《对外大传播》:目前中国向德国派有多少留学生?德国向中国派遣有多少留学生?两国高校之间的校际交流如何?近年来开展了哪些活动?
史丹泽:中国是从1974年开始向德国派遣留学生的。德国是中国最大的高校交流伙伴之一。眼下中国在德国的留学生大约有3万人,中国学生在德国也是最大的留学生群体。德国在中国的留学生有2500余人。德国现有近百所高校同中国的3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
只知道中国的杂技、中医和红灯笼
《对外大传播》:请问大使先生,在德国的中上层人士心目中,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普通的德国民众是怎样看中国的?
史丹泽:在对中国的看法上,德国存有一种传统印象。对很多德国人来说,中国是个很陌生的国家。许多人只知道中国的杂技、中医和一些传统文化。.但最近十来年,在德国的上层社会人士中,已经开始有人意识到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努力进行现代化建设,消除贫困的工作,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每个星期都能看到一些德国报纸对中国的报道,其主要内容就是关于一个现代的中国。但同样包括两方面的看法,很多人依然认为中国仍是个一党专政的国家。
德国老百姓要了解中国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他们还只熟悉中国传统的一面,他们所知道的是中国饭馆外面都挂着灯笼、中国杂技,而对中国其他方面的了解是比较少的,这还需要时间。中国的发展变化很快,国外很多人跟不上中国的变化。有时我的一些客人,他们第一次来中国,虽然他们在德国已经看过关于中国的报道,但他们一到中国都非常惊讶地表示,“真没想到中国已经这么现代了!”
《对外大传播》:您认为如何才能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史丹泽:这是个很困难的工作,对大使馆来说也同样是困难的。因为人民大众有各种不同的阶层和群体,所以在他们中做交流工作很困难。当然大使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介绍中国球迷去德国看世界杯,就能和德国人进行交流。另外,我们打算做一个三年的文化项目,把德国的电影和文化艺术介绍给中国,安排中国的导演和德国进行合作。此外,在话剧、文学方面也有很多合作的机会。在这些方面,大使馆可以做一些推荐工作。我们大使馆的葛美莲女士就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她还可以更多地给你们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对德国的报道完全不足
《对外大传播》:您认为中国媒体在对德国介绍和报道中国情况时,还存有哪些问题和不足?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史丹泽:我对中国的媒体有这么一个看法,我认为他们在报道中国时,总是坚持一个主流。不管发生什么大事,所有的媒体都会报道这件事。这主要是指大的事情,不是一般的消息,而且关于对德国的报道完全不足。当然,在经济方面对德国的报道是比较多的,因为很多中国的企业家要在德国进行投资,想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但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报道却很少,尤其是广泛全面的报道几乎没有见到过。
《对外大传播》:我们知道您和中国有着很深的缘分。您不仅学汉语,学东方学,还娶了一位中国台湾太太,有媒体称您为“中国女婿”。听说您的女儿已从北京大学毕业,并准备在中国找工作。请问大使先生,同德国相比,您在中国开展工作方便吗?您和您的家人在北京生活习惯吗?史丹泽:其实中国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中国生活了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有什么不便。作为大使的工作,也非常方便。另外,我的家人也非常喜欢中国。我的女儿早在柏林就开始学习汉语,后又到北京大学学习中文,现在已经毕业,她确实想在中国找一份工作。德国年轻人学习汉语的也越来越多,他们学习中文的想法主要是,学好了中文在中国有用,他们是在投资未来。
《对外大传播》:谢谢大使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史丹泽:不客气,以后多联系。(本采访得到了德国驻华使馆新闻官员葛美莲女士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