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教育讯 (记者 陈岚) 1月10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香港城市大学在北京联合主办了以“传统文化修养与通识教育”为主题的《中国文化导读》出版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宋晓红、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处长刘向虹、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工作部主任宋焕起、三联书店代理总经理张伟民、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等领导,以及来自清华、北大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各地图书经销商和媒体记者出席了此次座谈会。此次会议旨在通过《中国文化导读》一书的出版,呼吁传媒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通识教育,共同探讨中国教育如何继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对《中国文化导读》简体版的出版发行给予了高度评价。许嘉璐副委员长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文化导读》的出版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学术文化成果,也是一项意义深远、在通识教育教材方面具有领起作用的出版工程。他期望该书的出版发行,能够对我国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希望通过教育界同仁与各界的共同协作努力,使通识教育的推广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在讲话中认为,当前的诸多社会问题追其根源是文化缺失问题。
《中国文化导读》这本书现在在内地出版,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他肯定了该书的出版质量和实用性,认为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弥补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的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梦溪先生认为,当代中国文化存在两个缺失,一是缺“礼”,二是缺“敬”,这就造成了当今文化的缺氧。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近些年国内很多人不懂得什么叫礼仪。写信的礼仪、说话的礼仪、交流的礼仪大为不对,怎么不想想重建呢?还有一个缺失,就是“敬”。写文章临文以敬,对人要敬,敬就有礼,掌握得不好就是失敬。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宋晓红认为,所谓通识教育其内涵无外乎是强调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应当要求学生在学习各自的专业知识之外也能够接受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并以此培养他们的人格修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升他们的格调趣味。近年来教育目标功利化的显现,使得通识教育在一些学校变得可有可无。因此,开展通识教育就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情,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子孙成长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出版业对于推广和普及人文教育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科普作家张京州先生认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让他们接收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对于树立当代青年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导读》是一本难得的通才教科书,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章简明准确、繁简得体,富有趣味性和创新性,是一本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科普读物。在新年初始,《中国文化导读》无疑给广大读者奉上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科学人文精神的一餐。
北京大学教授吴同瑞先生谈到,1996年香港即将回归,香港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感到有责任去做一些事,用适当的方式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香港的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介绍。怎么样面对一般的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把自己研究的心得深入浅出地、生动地、活泼地讲出来,这对我们编写这本书是个考验。现在看,我们当时的设计、策划等是经得起考验的。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先生在致辞说到,我在海外多次被邀请做学术报告,我一般都以中华文化的继承人自居,我常常讲中国的谚语,慢慢地让我感觉到我们的外国朋友们由于我这样讲,更加地尊重我,或者更加地亲近我。因此我觉得一个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能够身上具有中华文化的气质,他会得到外国友人的尊重。我们很愿意与内地的出版社联合,把《中国文化导读》一书变成简体字版。无论从什么角度,香港都不能说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或者是主流,但是它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香港推广中国文化课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伟民、郑培凯、张国刚、孙机、杨一等与会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言,畅谈各自观点、发表独到见解。
《中国文化导读》一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该书从策划到简体字版刊行历时十年。繁体版在香港出版以来广受好评,被评为香港电台2002年度“十本好书”之一。全书由香港城市大学组织两岸三地学术菁英一同规划专题,按照专题的设计,邀请北京大学及港、台的专家学者,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