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碗墓地。五人家族墓。本报记者郭志昆/摄
本报保定电(记者郭志昆)1月16日,南水北调中线文物抢救性发掘保定段最后一个项目———满城县东渝河清代治水名家靳辅家族墓地野外发掘工作进入尾声,考古发掘中发现许多国内独有的奇特丧葬民俗,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仍待进一步研究。
按图索骥寻找靳辅家族墓
在满城县城西7.5公里处的东渝河村南一块较高的土岗上,曾有过一片家族墓地,后来墓地被多次毁坏,当地人传说是清代治水名家靳辅的家族墓地,《满城县志》上曾对此有过明确记载。
靳辅(1633-1692),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祖籍山东历城(今济南),后随军迁徙辽阳。康熙10年授安徽巡抚,后改任河道总督10余年,主持治黄工程,成绩斐然,是清朝最有影响的治水名臣,有《靳文襄公奏疏》传世,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2006年秋,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根据省文物局的安排,由河北大学博物馆、保定市文管所、满城县文管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靳辅家族墓地进行勘探和发掘。考古队根据县志和当地村民的传说,很快就找到墓地准确位置。
靳辅家族墓地遭破坏严重
1月16日,记者来到满城县东渝水村南的墓地发掘现场,考古队领队李文龙副教授告诉记者,从去年11月考古队进驻现场,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初步探明墓地位于南水北调主干渠中心部位,勘探面积约1万平方米,墓地有15座,由于保护不利,墓地遭破坏严重。
墓地惟一墓碑被炸毁,三分之一的墓室被盗,木棺大部分已朽,骨架多数保存完好,发掘出的钱币为康熙至道光年间,在墓室和淤土中出土陶器、银、铜、骨、玛瑙饰件、钱币、铜扣、墨水镇瓦、玻璃制品、竹制折扇等120余件,可复原瓷器200余件。
奇特丧葬民俗国内独有
李文龙介绍,15座墓都是头东脚西按辈分依次由东向西排列,有的墓穴内分别排列3-5具尸体并排在一起,男性在最南边,而不是在中间,这样的排列在国内其它地区还没有见到,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考古专家也称没有见到过如此的丧葬习俗。
排在墓地最东端的靳辅之父靳应选墓穴最为气派,墓穴东西长6.5米,南北宽6.3米,外围是2米多深的夯土层,内有六层砖石围成的墓室,分别为平面砖石和竖面砖石各3层,墓的顶部还用3层青白瓷碗、酱釉碗盛满白灰覆压在上面,起防水作用,约有1500-1800只碗。这种墓葬形式在国内也极为罕见。考古队专家认为,靳辅的墓可能是距靳应选墓较近的一座砖墓,由于被盗严重,无法确定。
许多未解之谜仍待研究
李文龙说,靳辅的神道碑在墓地正南20公里处的满城县方顺桥村,碑刻距墓地如此之远令人十分不解。当地村民传说靳辅的墓没有在家族墓地,而是墓地以西数公里以外的满城县岭东村。还有一些其它传说,很难经得起推敲。
靳应选墓穴东南的一处墓室内,其中一具尸体的上下肢骨骼呈蜷曲状,这种情况在先秦的墓葬中较为常见,为何清代墓葬出现?
靳辅的祖籍不在满城,父辈如何到满城生活并安葬,到目前还是一个谜。在东渝水村还有一些靳辅的13代孙,他们对此也无法说清楚,据称,靳辅的后代曾保留家谱,后来在“文革”中被招来麻烦就烧掉了,因此,靳辅家族的许多情况就无从查起。
野外发掘工作结束后,考古队将再做进一步的资料整理和深入研究工作,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