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方芳
建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打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界”高峰论坛,开展面向市民的社科普及周……自2001年北京社科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以来,市社科联团结首都社科工作者与时俱进谋发展,深入实际求繁荣,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 |
为了促进前沿理论研究,从2001年起,市社科联与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精心打造了“学术前沿论坛”。先后围绕“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主题举办了六届论坛,产生了一批成果,推动了理论和实践创新。
社科联组织编辑的《跨世纪青年学者文库》、《新世纪青年学者文库》、《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文库》、《中华文明史》、《当代北京史》、《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北京社会科学学会历史沿革》等,汇集了一大批力作。
聚焦民生国是 服务改革发展讲真言,献良策。社科联的专家学者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关注着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考着现实问题,积极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
五年里,社科联组织召开了14次决策咨询季谈会,市主要领导与高层专家面对面交流,专家畅所欲言,直接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围绕“新北京、新奥运”主题,社科联主动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征集决策咨询课题进行重点攻关,先后完成35个重大课题。其中,“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实施研究课题”为制定“2008年人文奥运行动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能够更广泛、更深入、更有效地为决策提供咨询服务,2003年9月,市社科联与市科协联手建立了“北京自然科学界与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制度,两界联合攻关重大课题。几年来,围绕“科学应对突发事件”、“北京城市规划与交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自主创新与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重大现实问题,先后举办了五次“两界高峰论坛”,其多数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中宣部、全国科协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搞好社科普及 惠及人民大众“北京的皇家园林,有许多历史传奇故事。”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李建平对社区居民说。“智商、情商、逆商、创造商,一个都不能少。这就是走向成功的4Q理论。”著名心理学家樊富珉对渴望成功的大学毕业生说。
这是“2006·北京社科普及周”活动现场,一场场社科普及讲座深深吸引着北京市民。
百姓和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要面向社会、服务百姓。如何让社会科学成果更好更快地走向社会?经过认真研究,市社科联决定从2001年开始,每年9月份举办一届大型“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让更多普通群众从社会科学发展中受益!
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龚育之、黄楠森、赵曜、李京文、邬沧萍等,先后走出学术殿堂,深入市民百姓,登上了社会科学普及的讲演台。
2006年“北京社科普及周”围绕“以人为本、传承文明、构建和谐、迎接奥运”这个主题,开办了2000多平方米的“科普园”,举行社科普及报告会40多场,场场爆满;陈列展板200多块,许多人抄录;110个学会参与咨询活动,接待市民近20万人。
除此以外,社科联还贯穿全年,在各大社区举行近百场的社科普及讲座。
创新机制搭平台 服务管理一起抓
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精神家园”,社科联的首要工作是调动各学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学会服好务,为专家学者服好务。
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也越来越成为首都社科事业繁荣发展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2004年11月,确定社科联为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以来,社科联与工商局、民政局进行了深入调研。按照严格把关、循序渐进、积极引导、有效管理的原则,市社科联接收了首批24家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按照与各学会一样看待、一样管理、一样服务的原则,积极吸引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参与学术研究、参加学术活动。2006年,与市民政局共同制定印发了《北京市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新的规章,努力使民办社科研究机构自始至终成为有序参与社科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建设性力量。
创新工作机制,社科联为学会搭建了一系列研究平台。2002年以来,市社科联配合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规划办、市教委、市社科院等单位在首都高校和科研部门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创新研究院等36个社科研究基地,打破条块分割,重新整合了首都资源,养事不养人,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2006年社科联还批准成立了一个农业博士学会,荟萃首都各高校年轻博士,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几年来,通过搭建平台、提供适当活动经费和加强组织协调等方式,社科联为各学会开展活动提供了服务和保障。
五年发展五年繁荣。以召开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为契机,新的发展新的繁荣又将开始。RJ181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