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1点10分,六安王陵考古现场,井然有序进行着的考古工作突然停止。考古专家停下手里的活,聚精会神地看着木椁与石椁之间的物件。
“意外的发现!”“完全没有想到!”负责考古工作的汪景辉以及南京博物馆考古队的专家们都忍不住感叹。
| |
现场目击
主棺现兵器难言六安王不崇武
在昨天上午11点10分之前,一切的考古工作都在带队专家汪景辉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主棺包括木椁、石椁和双层木套棺,按照汪景辉的计划,当天的工作就是完成木椁、石椁的起吊。
然而,让在场专家惊讶的是,当组成木椁的13块盖板被一一起吊,在内层石椁之上,露出一些长短不一的黑色条状物体。
是各种兵器!这些兵器形状多样,种类各异,有戈、戟、弓、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等,材质分为铁和铜两种。
“3件戈,2件戟,还有10多把弓!”一向平静的汪景辉都忍不住兴奋起来:“最长的弓达2米长,短的也有八九十公分!”而当盖板被掀至仅剩下4块时,还出现了鲜艳醒目的红色。汪景辉透露,那是朱石彩绘,让人惊叹的是,被绘的兵器是在场的考古专家都没有看到过的。
区区数件戈戟,何以惊动全场专家?
“不能不惊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江苏考古专家称,这一发现将推翻此前围绕六安王陵的论断。而守在考古现场的考古人员都知道,此前数十天对于外藏室的清理中,除了出土过唯一一张打猎用的竹弓外,该墓尚未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兵器。专家们曾因此判断,双墩一号汉墓墓主“崇文不崇武”。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分封刘庆为第一代“六安王”时,为防反叛,曾收回诸侯王的兵权。刘庆在位的38年间,尽力做到清正廉洁、孝忠皇帝,充分体现“六地平安、永不反叛”的忠君思想。
“他死后按照在世时的生活状态进行埋葬,所以难见兵器的存在就很好理解了。”但是现在,兵器的出现,“六安王”需要重新解读。此外,在过去已发现的几个“黄肠题凑”结构型的古墓中,并没有发现过主墓的木椁与石椁夹缝中还有东西存在的现象,这是一个特例。
现场分析
墓室已被盗珍贵文物应该还有
随着主棺揭开时刻的临近,“主棺内的遗存”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早在确定墓主身份为第一代“六安王”刘庆时,就有文物专家表示,按照墓主身份的尊贵级别推断,墓主理应穿着金缕玉衣。
“但遗憾的是主墓已经被盗。”据悉,在目前发现了的4个盗洞中,甚至还有一个墓洞打通了三层墓壁,直达主棺。
而汪景辉告诉记者,在主墓室外围还发现了一些人骨和一块1毫米厚的玉片。
人骨是否为墓主,玉片又会不会是金缕玉衣的组成部分?
“虽然其性别、年龄、身份的确认需待进一步鉴定,但由于人骨散落在不同的地方,应该不是盗墓者的。”汪景辉解释,如果是盗墓者的尸骨,骨头应该集中于一处,而散落的原因,有可能是盗墓者从打通了三层的盗墓口拖出金缕玉衣时留下的。但由于截至目前仅发现了一块玉片,暂难断定是否为金缕玉衣的组成部分。
对于珍贵文物所剩几何的疑问,汪景辉称:“大件(如金缕玉衣)很可能被盗了,但珍贵文物应该还有。”他举例,虽然经过了盗墓者的光顾,但到目前为止,双墩汉墓外藏室已清理出1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22件青铜器以及刻有“共府”字样的铜壶。
“这些都很珍贵,但是有幸从盗墓者手中保留下来。”记者了解到,该墓被盗于唐代,由于当时的“价值观”以金、银为贵,所以,一些其它质地的珍贵文物得以保存。正因此,同样珍贵的文物也有可能很好地保留在主棺内。
现场采访
墓葬多讲究事死如事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目前已经完成的清理中,双墩一号汉墓最大的特点是在外藏室发现了大量木俑,“总数已超过500个。”但记者同时发现,这些木俑都不大。
专家汪景辉解释说,与秦始皇兵马俑不同,这些木俑主要代表墓主身前的身份,即对墓主生前拥有的东西有所反映。“譬如,在外藏室发掘的大量车马、谷物种子以及青铜饰品,都是墓主生前出游、看戏、打猎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汪景辉说,在传统儒家观念中,生之礼与死之礼同为一礼,是“礼”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六安王”大墓的发掘,再次印证了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传统。
按照他的说法,在“事死如事生”的习惯中,生前流行的东西死后就会放入墓葬。
考古三细节
古汉字清晰可辨
昨天上午,在主棺木椁起吊之前,考古人员进行的最后一项工作是“拓字”———使用专用纸张对刻在主棺盖顶上的文字进行拓印。
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这些两千多年前的汉字,清晰可辨,还竟然能认识几个。按顺序排列的“一、二、三、四”
等一组数字,清晰地落在每两块盖顶木椁之间。
汪景辉解释说,这是“黄肠题凑”中所用木料的“编号”。古代造墓工匠在每根木头上写上编号以便对接排列。而这些形状稍显奇特但依旧能被现代人辨识的文字应该是汉隶书。
稻谷藏在夹缝中
昨天的考古现场,又出土了大量的稻谷,与之前外藏室木板上提取的稻谷一样,它们都附着在木板的缝隙间,而木板正面却没有。
截至目前,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尚无定论,但有两种猜想。
一种解释是,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稻谷受到冲击,附着在板缝中。但随这一推断而来的疑惑是:发现的谷物色泽鲜艳,且颗粒饱满,如果曾受到地下水的浸泡,为何得以如此完好地保存?此外,也有专家推断这和葬术有关,也就是说当时故意撒在这样一个位置。
青膏土护棺有功
一般情况下,“黄肠题凑”结构中,三面的黑色木头材质一般为黄杨木,就这座墓葬来看,因为当地不盛产黄杨木,以栎木代替。
“栎木本不及黄杨木坚固,但经过几千年的地下岁月,这些木头虽炭化成黑色,却依然平整结实。”现场专家告诉记者,墓葬的用泥有“门道”———乍看几乎一样的泥土,其实有着明显的分层,靠近墓葬底部的泥土,是青灰色的,而上部则是土黄色的。据介绍,青灰色的青膏土,是土、陶加草木灰烧制而成的,“缜密,不透气,具有很好的密封效果,是古墓的护棺‘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