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妙论教育科研:一味追求笔试好成绩并不可取,好奇心是成功的关键,科研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本报记者 薛江华
前天,因中山大学参与合作的ASM项目,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抵达广州。
昨晚,在广州白云山山庄,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与丁肇中先生进行了会晤并愉快地共进晚餐。在这个略带寒意的冬日里,在广州的最高海拔点上,记者也有幸与这位诺贝尔奖得主近距离接触,领略他作为科学骄子的独特魅力。
科学原动力是人类好奇心
“科学的原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丁肇中说,好奇心是成功的关键,而兴趣是产生好奇心的前提。1956年8月,丁肇中身揣100美元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开始他在工学院的机械制造专业学习。对这个专业,他着实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用心,因此常常连机械图都看不懂。而他对物理和数学特别感兴趣,常常沉浸其中乐不思蜀。这使他所在系的领导颇为恼火,说了一句:“那你到物理系去吧!”丁肇中心中窃喜,随即转入物理系。如鱼得水的他,整天泡在实验室和资料室里,并在一个又一个好奇的念头引导下,一步步攀登科学的殿堂,最终取得辉煌成就。丁肇中充满感触地说:“如果你对你面前的东西带有浓厚兴趣,那你就多用心、加倍努力吧!成功会渐渐靠近你的。”
丁肇中说:“很多人,包括我女儿在内都认为我研究的东西、做出来的东西往往对军事有用,对战争有用,为了世界的和平,不应该做。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无法控制人类的知识、人类的好奇心,这推动着人类一直向前走。”至于怎样的学生才是他心目中的好学生,他表示,他曾经碰到过两个学生,一个考试成绩很好,但又很喜欢歌剧,所以不能专心;而另一位学生对仪器对物理都有直觉的钟爱。在他心里,后者才是好学生。
对当前所领导的耗资几亿美元的AMS(阿尔法磁谱仪)项目,丁肇中认为,无论能否通过该项目顺利在太空中寻找到反物质和暗物质,这一探索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可能过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研究的发现才会改变人类的生活。
重视实验,导师一句话改变命运
丁肇中是实验物理学家,对科学实验有着特别深的感情,认为实验最重要,“一味地追求笔试的好成绩并不可取”。因为“我所认识的20多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专家中,没有一个是经常考试第一名的”。当然,“居里夫人是个例外,听说她经常考第一,但我不认识她。”丁肇中认为,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
在他的直观感受里,来自于印度的、中国的、日本的,成绩好的人,包括数学好的、物理好的,都比较喜欢做理论,不太喜欢做实验。丁肇中表示自己在学校的时候成绩还算上乘,也有喜欢做理论的爱好,因为导师就是很有名的物理学家。可就是因为导师的一句话,改变了丁肇中的命运。一次喝茶闲聊时,导师突然说道,如果有来世,他要做实验物理学家,不做理论物理学家。
丁肇中对此迷惑不解,导师解释说,做一个普通的实验物理学家是有用的,但做一个普通的理论物理学家用途是有限的。上一世纪真正对物理有贡献的,理论物理学家是很少很少的。听完这席话,五分钟内丁肇中做出决定,他和导师说了声再见,然后就走了。此后,丁肇中就开始学实验物理,虽然开始的时候非常困难,但在兴趣的指引下,他很快进入状态。
但对物理学中理论和实验的关系,丁肇中说:“很多人以为学实验就是会动手就行,其实这是错误的,那样的人只会修车、修电器,做实验同样要懂得理论的东西。”
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对中国的青年科学家,丁肇中有一个观点与他们分享: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要做科学,一定要注意到你这一辈子全心全意在做这个。我所认识的科学家绝大多数,百分之百在实验室做他的科学。比如我花很多的钱做一个实验,假设另外一个组也花很多的精力做同样的实验,假使我先发现,大家都知道实验结果是我的,第二个发现者没有人知道是谁,竞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丁肇中认为,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对于处在第一背后的那些科研者的生存处境和感受,丁肇中笑言:“我不知道后面是什么状况,因为我没到那儿去过。”
名词解释
AMS计划
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计划是由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个研究机构合作承担的国际性大型科研项目,造价约7亿美元,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中使用粒子物理精密探测仪器和技术的实验,目的在于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形成机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会见丁肇中,并赠送广东刺绣“丁肇中夫妇” 本报记者宋金峪摄第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