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今天上午召开。为更好地倾听百姓心声,把广州百姓最直接的声音带入“两会”,本报记者近日分赴广州的东西南北中,深入农村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采访最基层百姓,倾听他们对“两会”的期待、对代表委员们的殷切寄语。
本报记者曾卫康、文远竹、廖靖文、刘显仁、刘旦、杨进、叶卡斯
最想公交车天天能进村
采访对象:杜有松
基本情况:女,61岁,白云区江高镇大岭村人,1967年嫁入该村,至今已在此生活40年。
育有三个子女,全部成家且有第三代,子女都在广州市区工作。
距离中心会场:四十分钟车程
杜姨说,她最想给本届人大捎的话题是关于村民的交通出行。她说,该村的地理位置还是比较偏僻,以村民出行为例,目前就没有一条公交线路进村,村民要坐公交车的话,得先步行或者坐摩托车沿入村公路走出3公里到神山才有一路公交车,经常一大早父母就要骑摩托送中学生出去坐公交。
希望增加米、油等实物救助
采访对象:石健
基本情况:男,74岁,荔湾区石围塘南塘社区南福里居民。一家四口,靠低保金与老婆打工维持生计
距离中心会场:15公里,25分钟车程
听说记者们要来,石健特意穿着刚刚从慈善超市免费领来的西装,“这间大屋属于房管局,由于是低保户,每月每平方米租金1元,我花42元租了42平方米的这间古老大屋两个房间,家里客厅地面的大方砖是老婆自己动手砌的,墙壁旁边的瓷片是两个子女拣回来的。现在,我老婆在派出所干清洁,每月能赚600多元,而政府每月补助906元。”
石健说,物价涨了,精心盘算的低保户是受冲击最大的。“救助金就是那么多,只能少吃一点了”石健说,如果政府能够在“两会”提出增加低保金或者在实物救助上提高一点,低保户将不胜感激。
西关大家庭难念的经:危房维修
采访对象:谭玉华
基本情况:三代同堂,一家十二口挤住在西关祖屋,工薪阶层
距离中心会场:文昌南路宝华直毓桂坊17号,距中心会场约4公里
84岁的谭玉华婆婆和儿孙三代12口一齐住在文昌南路宝华直毓桂坊17号的西关大屋内。这间老房子有110平方米多一点。谭婆婆一家居住的这间房屋,有继承权的后人多达五六十人,“我们要申请检测、维修,找不齐全部人签名同意,我们一家也拿不出维修的钱,希望政府可以统一为我们这些私房进行危房鉴定和维修,费用优惠一点。”
希望文化娱乐生活更丰富
采访对象: 黎泽民
基本情况:增城市新塘镇大敦村农民
距离中心会场:40分钟车程
新塘镇大敦村村民黎泽民以前种水稻,上世纪90年代起开办了制衣厂,年景好时每年可获利10多万元。
黎泽民告诉记者,虽然家家户户都已经有了电视机,但空闲的时候还是想看看电影、唱唱戏什么的,不过村里只有一个露天的旧剧场,票友们只能到那里活动,镇里的流动电影放映队也很久没来村里放电影了,大家平时的文化生活还是挺缺乏的,“很想有个新戏院,一家老少偶尔看场电影就方便多了。”
村里路太烂 出行难过唐僧取经
采访对象:村民梁均培
基本情况:从化市温泉镇云星村农民
距离中心会场:80分钟车程
梁均培以前务农,如今有半年时间做点泥水工,大约半年的时间打理家里的3亩多荔枝树,老婆在附近一家玩具厂打工,两人加起来每个月约有1700元的收入。
说到给代表、委员“捎话”,梁均培最想说的是希望新农村建设能够继续深入,“村里的灌渠经常淤塞,一到雨天雨水难以及时排走,大家出行比唐僧取经还困难。”梁均培还希望能给村里起个垃圾池,这样“门口就不用成天堆起鸡粪了。”
困难鱼贩希望政府优惠贷款
采访对象:鱼贩王银娇
基本情况:38岁,南沙区鹿颈村二组的一名贫困户
距中心会场:1个半小时车程
王银娇今年38岁,是南沙区鹿颈村二组的一名贫困户,家里的生活来源就是靠她每天到村里渔港收海鲜,然后卖给附近的酒楼。
王银娇说,“现在好了很多,两个孩子读书已经免了学杂费,他们的教育不用操心。”她说,希望能得到政府贷款优惠,“现在到南沙来玩、来上班的人越来越多了,我想贷些钱,能盖一个士多或者做点小生意,生活还是会越来越好的。”
如想了解更多“两会”关于民生的,请用手机拍二维码或发短信2007到07002304,直接浏览广州日报“两会”报道专题WAP网站。
2010005
手机拍二维码或发短信
2007到07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