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已经试点并将全省推行的“环境信息圆桌对话制度”,是值得期待的创新(新闻详见今日本报江苏·要闻版)。
所谓创新,不仅是因为过去未有之,更是因为对长期以来的忽略心态的检讨。在政府强调沟通的当下,迫切需要改变的是信息的不对称,而“环境信息圆桌对话制度”正是向着这一目标直奔而去。
| |
一个可以想见的圆桌,它的核心价值还不在于蔚为壮观的参与者,或者本身这个圆桌的“容积率”,而是通过放弃主席台与听众席的区别、改良先训话后表态的程式,所实现的信息松绑与意见解放。正是在这样的创新背景下,一张圆桌的全部能力远远超过了传统社会十分重视的八仙桌。
信息传播学说强调提高传播者与信息的可信度。这个可信度不是空中楼阁,它的提高来自于信息传送者的态度与听众的态度明显一致。显然,位于圆桌上的几方,其关系的平衡也非常重要,任何一方的倨傲或退缩,都将令“信息圆桌”的成色降低。正如本报这条新闻所提供的细节,公众最为关心的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如何解决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而对于这一点,政府层面能够坦然面对,并给予“环保优先”的承诺,正说明信息沟通的平等地位已起作用。反之,信息沟通的不平等地位,只能制造信息传播的障碍,带来信息的误受。在一些引起信息混乱的公共事件中,人们最易总结的教训就是一些政府部门的欺上瞒下、吞吞吐吐、欲盖弥彰,2003年非典暴发初期,这样的教训并非只在局部。遗憾的是,这样的遗憾至今仍在考验公众的视力。
我们的社会完成对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共鸣,走过了一段艰难的道路。去年下半年被解剖得体无完肤的“六盘水副市长撒谎事件”,不过是一些地方政府漠视公众知情权、揉捏信息的习惯性心态的标本。事实说明,最大的环保问题不是出现在技术上,而是出现在意识上,尤其是对信息沟通的态度上。
1月17日,就原则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效率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此中的精神,显然正在催生一种信息“去障化”时代的到来。官员认识自身在信息交流上的水平,当以之为镜。
回到前述,信息的提供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但着眼和谐社会或者公民社会,还有更高的目标,这应该包括圆桌上的话语碰撞。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信息圆桌”就应避免八仙桌式的一团和气。公众的批评,或者比较尖锐的话语,只要符合法律,就应当受到足够的包容。“打开窗户说亮话”,着重的正是这一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