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民意顾问看世象”栏目刊登文章《南京教授“春节申遗说”有人欢喜有人忧》,文章见报后,不少读者对当事人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很有必要,但是也有部分读者表示不够理解,提出“为什么要申遗”的质疑,本报记者昨天下午与陈竟教授取得联系,进行了“连线”。
| |
江南时报:陈教授,您好,今天江南时报关于您的报道看到没有?
陈竟:看到了,早上就有同事打电话告诉我。我感到这样处理比较好,既有支持意见,也有反对声音,毕竟干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反过来说,有争议才说明这个问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证明这个问题大家还是比较关注的。好像网上有很多网站都转载了嘛?
江南时报:对,不少网站都有网友跟帖,甚至有人认为您是“杞人忧天”,很多读者也很想知道你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呢?您能否谈谈动机是什么?
陈竟:其实,申遗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因为这种方式能引起政府的充分重视和百姓的高度关注。从这个角度讲,我对外呼吁就是一个目的,不想让民众,特别是青年人遗忘春节。我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我感受到青少年一代对春节的了解太少了,不了解就谈不上有感情,所谓的重视和保护就无从谈起。就是现在的大学生,学过没学过传统文化,效果也是很明显的。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青少年活动,期间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他们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结果都回答是“圣诞节”。当时我就哭笑不得,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不是什么杞人忧天,今年我已经68岁了,我想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天生的情愫吧。我想问题不是孩子们不喜欢,而是教育没有提供——这个问题根子在我们的教育。
江南时报:如果有条件申遗的话,那么您认为把握有多大?
陈竟:我认为申遗不申遗是一回事,能否成功是另外一回事。关键是像类似于春节这样的传统文化节日能否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这才是主要问题。过洋节没什么不好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忘记中国节,因为这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有人在网上说我有自卑心理,是在和韩国比较,我想我并没有这个意识,我对我们的文化自信得很。另外一个是,马上是春节了,另一方面春节比端午节、元宵节更具有中国特色,更具有民族精神,更能代表中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