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老说他左右手都能写字,执意要演示一番。
梁儒在这间简陋木板房里生活7年了。
昨日,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80岁老人梁儒在自己独居的小屋中静静地等了一天,但依然没有等到可以接受他死后遗体捐赠的任何消息。梁老始终不明白,他一心想办件好事,却一直拖了2年,怎么也办不成。
为了把这件好事办成,梁老想了很多办法,他不仅写了自愿捐献的承诺书,还多次走访了当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至今他都没有办妥任何捐赠手续,当地也没有任何单位承诺接受他的遗体捐赠。
梁老是肇庆第一个自愿捐献遗体的人。正由于此,他开先例之举给当地有关部门带来了难题。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硬件和技术条件都有限,老人遗体捐赠的确很难实现。
在专业人士看来,梁老的经历反映了偏远地区捐献遗体困难的一个共性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梁老完成心愿呢?
文/图 记 者 何 涛、廖杰华
通讯员 杨明伟
19日下午,本报记者驱车赶到德庆县城,刚一下车,就发现梁儒老人已经在马路边等了。尽管天气很冷,老人上身只穿着两件薄薄的内衣,外面披着的一件夹克。“我一点都不冷,我还觉得热呢。”梁儒说。
梁老的腿有些瘸,独自一人住在县城青云山山坡上的一间简陋木板房里。7年前,老人从大儿子家搬出来后,就一直住在这里。目前,老人过着一种近乎隐居的生活,屋里种有很多的花草,房间里没有电视、没有自来水,没有衣柜,老人的衣服和一些杂物散乱地堆在床头和椅子上。
房间最醒目的位置挂着一幅大大对联:拿壶酒来,饮杯茶去。老人说这是他自己琢磨出的《忙闲苦乐》。木板房里有一部固定电话,显示老人的生活并不与世隔绝。
每天早上喝一杯尿
现在,老人家在当地出名了,原因是两年来他一直忙着为死后捐献遗体的事东奔西跑,当地很多人说他“有点怪”。老人还有一个习惯让人不可理解,他每天早上要喝一杯自己的尿,说是为了保持健康。
其实梁儒并不怪,而且他的经历还有些传奇色彩。1945年,他就给地下党做过交通员。解放后,先后当过中学和小学老师,还当过党支部书记、副社长、专职信访干部等,退休前是德庆县新圩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如今,老人每月能领到近900元的退休工资。
现在,梁儒每天都要回儿子家吃一餐饭。“他常常会给孙子钱,还给他们买东西。他其实一点都不怪,只是脾气有点倔。我们要他搬回来住,可是他就是不听。我们给他买的新衣服,他也不穿。”大儿媳钟雄说。
2005年4月份,梁老在报纸上看到了丛飞捐赠眼角膜的报道,随后又看到了一位94岁老人身后成功捐献眼角膜的消息,他便想着,死后也将自己的器官和眼角膜捐献出去。“看了他们的报道,我很感动,我要带个头。反正火化了也是浪费。”
梁老这种敢作敢为的作风在25年前也有过一次。1982年,梁老的母亲去世,当时德庆县还不时兴火葬,可他不顾别人的看法,硬是把母亲送去火化了。“这次我捐献遗体,也是想倡导一种观念。我不怕别人说我死了也没留下个全尸。”
向党支部写了承诺书
由于此前德庆县从来没有人死后捐献遗体,梁老只能按自己的方式办事。2006年7月1日,他首先向新圩镇党支部写了一份《承诺书》,庄重承诺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医疗机构,眼角膜献给社会患眼病的贫困青少年。
10余天后,新圩镇党支部给了回复:“梁儒同志是我支部53年党龄的中共党员,他的义举惠及社会,我支部予以采纳他的承诺书,请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此后,梁老经常向一些老朋友讲述自己的想法,并劝他们也来捐献遗体。其中,82岁的李义安赞同梁老的做法。“李义安也愿意捐献,但他让我先带个头。看看有关部门怎么反应。我和李义安还商量过,准备向老年人发一个捐赠遗体的倡议书。”
没医院具备接收遗体条件
随后,老人便开始向德庆县有关部门反映他想捐遗体的事。2006年8月,老人来到了德庆县卫生局反映情况。第一次有人要捐赠遗体,这引起了卫生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局长亲自接待了我,听了我的想法。”过了几天,梁老又往卫生局跑了一趟,这次他专门带去了一份《身后自愿捐献遗体、眼角膜的遗嘱》。“卫生局局长又接待了我,还专门指示一位副局长收了我材料。他们说会跟有关部门联系,但一直没有回音。”梁老又向当地其他一些部门反映了情况,但仍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1月19日下午,在记者的陪同下,梁老再次来到德庆县卫生局了解情况。该局副局长李国明说,他们接到老人的材料后立即与有关医院进行了联系,但目前德庆县还没有医院具备接收遗体的条件,“这件事,我们只能和外地的医院联系,但这件事我们说了不算,所以现在答复不了。”
梁老又与广州的一家大型医院的志愿捐献遗体登记站联系。该医院说,装遗体的车要经过特殊的处理,运行的成本很高。由于德庆县太偏远,运输成本太高,他们没有到当地接收遗体的打算。
怕女儿反对捐献遗体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梁老还想到了公证。梁老一直有一个心结,他不敢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子女,“我是怕受干扰,我想等到办好公证后,再同他们讲,逼着他们签字,那时候他们不得不同意了。”
钟雄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老人讲过捐献遗体的事,“如果这是老人家的心愿,我个人没有什么意见。但其他几个子女的工作做不做得通,就难说了。”
两次公证捐献意愿未果
此外,梁老还听说就算有医院同意接收他的遗体捐赠,首先要看他有没有公证,主要是怕家属来找麻烦。
2006年10月,梁老第一次来到了德庆县公证处要求对他捐赠遗体的事进行公证。公证员甘晓洁回忆说,“当时老人确实来过公证处。在德庆这个地方,为这事前来公证的还是第一次。我当时就对他说,这是个壮举,值得肯定。但我和同事都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所以一时还不知道怎样给梁老办理相关手续。我们还需要查相关资料,看看到底该怎么办。”
2007年1月15日,梁老第二次来到公证处,再次要求办理公证事宜。甘晓洁说,根据所查到的资料,在整个肇庆市都没有受理过相关的事情,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德庆县就更不具备相关的条件了,这就像“农民挑来一担柴,但我们没有烧柴的灶”。
甘晓洁说,由于广东省没有相关的法规,他们只能参考广州市的相关条例。而根据广州市的相关规定:“凡无偿捐献遗体的志愿者,可直接到自己选定的登记接收站办理申请登记手续,也可与市红十字会联系,由红十字会介绍到就近的登记接收站办理申请登记手续。”
甘晓洁说,如果梁儒确实想实现自己的心愿,他也得首先找到一个能够在他过世后接收他遗体的相关机构,而这个机构在德庆是不存在的。
“不是我们不想给他公证,只是他的做法不合程序,是徒劳。再者,办不办相关的公证不是遗体捐献的必备条款。”甘晓洁说。
不给公证是怕惹麻烦?
当地也有人表示,有关部门之所以不给他办理公证和接收他的遗体,除了客观条件不具备外,还有一点就是怕惹上麻烦。
“其实我们担心的是,就算办了这件好事,一旦发生什么,到时候还不好说。这个事情我们要慎重一些,即使办理了公证,他的子女同不同意?取遗体的时候,医院会不会与其子女发生纠纷,这些都不好说。而且,梁老去世后,医院能不能及时取走遗体都是问题?”当地政府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现在,梁老好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他不明白,为什么要办一件好事会这么难。其实,梁老的经历反映出了一个在偏远地区老人去世后捐献遗体难的共性问题。
最近,梁老听说了一个伤心的消息,“李义安这老家伙已经不在了。他走得有些遗憾,他的心愿没有完成。”梁老说。
眼角膜捐献相对容易
昨日,在本报记者的联系下,全国首位职业劝捐员陈淑莹表示,深圳市眼科医院愿意帮助老人完成捐献眼角膜的心愿,但由于老人居住在偏远山区,最终能否实现这个愿望还有许多限制,而对于老人想捐献遗体的心愿她也是无能为力。
陈淑莹说,根据深圳的地方立法,梁老可以把眼角膜捐献给深圳眼库,并不一定需要公证的环节,但是必须要征得家属的同意。实际上,没有家属的配合,就算是公证了,梁老的心愿也是无法完成的。而且,眼角膜移植必须要在捐献者死后6小时内完成,如果一旦老人去世时,家属不及时通知医院,肯定就错过眼角膜移植时间了。
遗体需求缺口大
山区捐献苦无门
广州市红十字会的一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广州的遗体捐献数量有限,到目前为止,广州的捐献量不足千例,远远满足不了实际教学之用。有关资料显示,每年中山大学医学院教学所需的尸体约100具,但实际能提供的还不到10具,学生只好每8至10人解剖一具,而美国医学院校的学生,他们的解剖资源是每人10具。
目前,广州市共有3个遗体捐献接收站,但这些接受站主要接受广州市内的遗体捐献。“尽管广州市用于教学科研的遗体相当紧缺,但我们很少去外地接遗体的。德庆那么远,我们很难去接受遗体。除了考虑到运输成本太高之外,也是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此类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广州市一家志愿捐献遗体接收站的工作人员说。
目前,国内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有相关的法规和条例,因此不少地方遇到类似问题有些束手无策,对于这一状况,很多人说:“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