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中印崛起“别有用心”
其实,2003年印度官方大肆宣传印度“大放光芒”时,美国媒体对宣传印度还不是太热心。
据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动媒体宣传印度有两个目的,一是希望通过列举中印等国的发展趋势向美国决策者发出警报;二是树立印度这样的民主国家作为其他国家学习的良好样板,同时鼓励印度向中国看齐,迅速开放市场,积极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自然,美国官方重视什么,美国及西方媒体便把焦点对准什么。
而眼看着中印两国关系“渐行渐近”,美国媒体的调门也在不断调整:大肆报道中国和印度会共同崛起,但加大吹捧印度力度;宣传中印两国竞争日趋激烈,最终可能走向冲突……美国媒体的这种报道偏向也在影响着中国媒体的关注热点,一个明证是,很多中国媒体都把“中印经济到底合作还是竞争,或者中印能否共同崛起”列为了报道重点。
当然,我并无意否定中国媒体对讨论这些涉及中印关系问题的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以中国视角来寻找一些更关乎中印发展的问题加以探讨呢?古鲁斯瓦米曾经说过一段比较透彻的话,“中印关系的美好之处在于,我们能够比较成熟地而不是通过他人的眼睛看待对方。我们既不能完全从西方的视角看待彼此,也不能让我们的精英都变得西方化 。”
误读原因三·放大镜:媒体刻意选择造成以偏概全
媒体选择新闻报道角度本身并没有错,但若过多地强调主观,往往就会忽略了更加真实的全部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张淑惠发自德黑兰 翻开国内的报纸,你会发现中东地区的报道总是充斥着令人不安的字眼:“抵制西方文化”“强硬保守派”“人弹”等等。而电视画面也往往是巴格达汽车炸弹事件、巴勒斯坦小孩往以色列坦克扔石块、伊朗人焚烧美国旗——这些的确是新闻,但并不是事实的全部;这些“部分的真实”通过媒体的报道却被有意无意地放大了,很多读者和观众却会因此形成对中东的多重误读。
如果探究产生误读的原因,我不得不说,国内媒体对中东问题报道的刻意选择所造成的以偏概全和以点代面是主要“罪魁”。
中东地区一点也不落后
媒体选择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如果过多地强调主观色彩,往往就会忽略了更加真实的全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自从伊拉克战争开始后,出现在中国多数媒体上的几乎都是“袭击、血腥、袭击、宗教仇杀”,而事实上,那并不是伊拉克老百姓生活的常态。
我曾在伊拉克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在巴格达大街上从来没有看见有人吵架,每个人都是微笑的,而伊拉克人下车买东西都不锁车,他们受教育的水平很高,待人彬彬有礼,很多人都会说一点英文。
同样的误读也出现在伊朗。中国人印象中的伊朗是落后保守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伊朗的人均GDP高达3万多美元,在全世界排名很靠前,德黑兰很多中产阶级都拥有带游泳池的别墅,波斯语博客在全球博客数量里排名仅次于英文和法文博客。别的不说,德黑兰的牛肉合人民币30多块钱一斤,一斤大米六七块钱,也能看见伊朗人一堆堆地买。
伊朗不少家庭是“妻管严”
国内媒体在报道中东女性时,采用的图片和画面大多是穿着蒙面黑色大袍的形象,使国人误认为中东女性极端保守,没有社会地位。
事实上,中东各个国家也有不同。伊拉克、埃及、约旦和土耳其等国家是世俗的伊斯兰国家,女性可以自由选择戴不戴头巾,因此在上述国家,你甚至能在大街上看到穿超短裙的时髦女性,而国内媒体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和图片并不多。
伊朗是保守的伊斯兰国家,女性出门必须戴头巾穿长衣,但伊朗女性非常强势,女性就业率在中东国家中几乎是最高的。
此外,很多伊朗家庭都有“妻管严”的情况。一些伊朗男人笑称,尽管外界都以为伊朗女人的地位很低,但他们回到家中,“都得听老婆的”。
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中东似乎总是和恐怖袭击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中东地区的犯罪率要比美国和西方国家低得多。
误读原因四·近视镜:将一厢情愿的幻想当真实
有人不愿抛弃冷战思维,错误理解韬光养晦,以为既然美国跟我们过不去,最好别的国家也去同老美作对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盛世良发自北京 国人在国际问题上存在诸多误读,比如说,以为俄国人又要摆出架势同美国佬对着干等等。之所以产生此类误读,原因之一就是把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和希望当成了事实。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