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花旗银行与兴业银行完成了中国国内银行间第一笔基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标准利率互换。业内分析说,这一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同时为国内金融机构规避利率风险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本报记者 王原
促进利率衍生市场发展
花旗银行中国区金融市场总监及司库莫兆鸿先生对此表示:“SHIBOR的推出是中国利率市场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我们希望这第一笔在岸利率掉期,能进一步促进SHIBOR和中国利率衍生市场的发展。”
据介绍,与现在国内市场上流行的基于七天回购定盘利率的利率互换不同,此笔利率互换和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利率互换一样,在每三个月利息期开始之前按照最新3个月SHIBOR确定当期的浮动利率,期末双方交换利息净额,避免了每七天确定一次利率并且计算复利带来的繁琐。
此前,2007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意在推进中国利率的市场化、国际化。该利率未来有望成为中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可以预见,未来基于SHIBOR的金融衍生产品,例如浮息债、互换、利率期权等,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期。
便于机构规避利率风险
专家介绍说,“利率互换是一种对冲利率风险的常用金融工具,双方签署利率互换合约实际上就是对未来利率趋势进行预期,经过这种交易后,将有助于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同时,还有利于金融机构、企业利用这一工具规避利率风险。”
据介绍,对于一些已经发行长期债券的大型公司而言,如果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期限长达为10年,每年需要支付一次利息,且确定的票面利率为“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30个基点”,那么在人民币利率呈上升的趋势下,未来付息成本沉重,而且风险不易管理控制。因此,建议这类企业可以进行利率互换交易,通过和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合约,将债务转换为固定利率债务,可以确定在未来的每个利息支付日,以3.5%左右的固定利率计算利息向银行支付,用于长期债券付息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