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力 通讯员 金昌才
“现在我最大的难题就是,村民钱多了,不晓得怎么花?”到余杭区余杭镇的上文山村采访,是奔着新农村建设经验去的,没想到村支书林炳法一开口,就把记者听得愣住了:“难道现在农民真的是钱多得迷茫了?”
答案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每户30万存款的幸福生活
上文山村,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省级示范村,只有81户农家,313口人,是余杭镇规模最小的一个村。从2001年进行村庄开发起,当了多年村干部的林炳法,就看着小小的上文山村一步步走向富裕。他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现在,一户人家一幢别墅,两户人家有一辆车,八成农民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加上村里的经济合作社分红,现在每户农民的银行存款最少也有30万元。
去年12月,林炳法在自己的村里签下了农房保险的全省第一单。但这件“大事”,对于社会保障十分完备的上文山村的村民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自2004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上文山村的农民参保率达到了100%;2001年和2005年,村里又先后出资数百万元,两次为村民投保了社会养老保险。如今,有49名到退休年龄的村民,已开始领取每个月500多元的养老保险金。
“花钱”成了村书记的困惑
“房子有了,车子有了,养老也没有后顾之忧,我们手里的余钱放着怎么用呢?”林炳法的耳朵里传来了不少村民的疑惑。“现在,起码有7成村民开始盘算怎么花钱了。”这“花钱”的事,成了村书记新一年工作的最大困惑。
“钱多了还不好办,投资啊!股票!基金!”记者顺口答道。
“哪里有这么简单?”林炳法的困惑自有他的道理:都是“洗脚上岸”的种田人,股票基金都是新名词,光听说效益高风险大,谁也不懂怎么弄,也不敢轻易去试。而各大银行似乎和农村“疏远”,推出的理财产品主要针对城市人——专门针对农民的理财,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当然,村子富了,自然有人会“记挂”。民间借贷就是其中一种。“虽然这些借贷的年利率高的可达30%,但谁都知道风险大。”一位村民摇着头对记者说,“说到底,还是合适的理财渠道太少,民间借贷才会找上门来。但风险太大,我们也不敢去搞。”
农民也想找个“理财顾问”
“花钱”的困惑,不仅上文山村的村民有,其他地方富起来的农民也都有。的确,在一些富裕的农村,“泥巴卷裤腿”的传统农民形象,早已被“别墅、轿车”的新农民形象所颠覆,城市和农村的贫富差别已经越来越小了。然而,在城市居民已经陆续放弃了单一的储蓄,开始涉足股市、债券、开放式基金等新兴投资渠道的今天,这些城区周边日渐富足的农民,只能和上文山村的村民一样,“有钱存信用社”。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林炳法正和村委会主任高全友商量着新一年村里的股份公司“扩股”事宜,希望能通过这个方式解决一部分农民闲置资金的理财问题。“说实话,通过集体行为,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说到今后的打算,这位在土生土长的村支书也没有很大的把握:“城里人有钱了,不是有理财顾问可以帮忙吗?农民有钱了,是不是也能有专家来给我们上上课,参谋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