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并非一切,但从长远来看,它几乎就是一切。”远在投身新闻业之前,普林斯顿经济学教授兼《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就说过这样的话。如今,他的话几乎被奉为真理。
劳动生产率(GDP)更为迅速的增长,能够使经济体在不加剧通胀的情况下更快地扩张,提高生活水平,或者使国家可以选择少工作、同时不会使收入下降。
| |
在欧洲,过去10年间提高生活水平(以人均GDP衡量)一直特别困难,而美国已远远走在了前面。国际商业组织“大企业联合会”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谨慎研究表明,原因十分简单:生产率增长乏力。
1987年至1995年间,以每小时产生的GDP计算,原欧盟15国平均年生产率增速为2.2%,相比之下,美国增长缓慢,仅为1.1%。因此,在欧洲人在少工作、多玩乐的情况下,欧洲和美国生活水平的差距还能保持相对稳定。面对那些操劳过度、健康状况较差的美国人,欧洲人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
但是,在1995年到2006年之间,美国年均生产率增长速度提高到2.3%,而欧洲则降至1.4%。欧洲人的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人,而两者之间相对经济实力的变化也同样巨大,这使得欧洲政府官员忙于撰写越来越多的报告,论述如何扭转最近的这些趋势。
目前,正在出现一种新的趋势。最新出版的大企业联合会2006年初步结论表明,美国经济走弱的风险最大。适逢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召开,美国2006年生产率增长为10多年来最低水平,经济动力正转向东欧和亚洲的新兴经济体。
如果算上经济产出、消费、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发达国家每小时GDP可能要高出很多,但是,增长明显转移到了东欧和亚洲的新兴经济体。
谈到美国的前景,大企业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盖尔·弗斯勒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10年周期的衰退期,这个周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未来几年,我们不得不应对收益递减的问题。”
她表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刺激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繁荣正日渐消逝。尽管她相信,第二轮高回报将会出现,但在此之前,美国也许不得不忍受一个“暂停期”。与此同时,美国的潜在增长将会放缓,通胀压力将会加大,使美联储无法采取降息举措,以应对经济动力衰减的局面。
在欧洲,尽管2006年情况较好,生产率的趋势增长仍相当疲弱。格罗宁根大学的巴特·凡·阿克教授相信,“没有迹象”表明欧洲大陆已经发生了转变。地中海国家的表现最差。尽管近年来西班牙和其他一些国家努力大幅提高了就业,但增加的就业机会却是在低技能领域,降低了平均生产率。
不过,新兴经济体的机遇和发达世界面临的挑战,并非生产率故事的全部。大企业联合会的研究称,在即将来临的时代,新兴经济体不能再单纯通过把工人从农业等低附加值行业转移到制造业,来获取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回报。“巨大的转移效应行将耗尽。”如果真是如此,达沃斯的“转移动力等式”主题与看上去相比,就有着更多的细微差异。新兴经济体不能坐等繁荣到来——它们必须努力付出,才能保持自己近来获得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