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重庆新闻 > 重庆晚报

寻访梁平年画传人(组图)

  故事导读

  前不久,梁平年画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度引起国人关注。四川美术学院梁平年画研究课题组的《梁平年画研究报告》中说:“梁平年画画坊上世纪50年代就已停止生产。客观上讲,梁平年画作为来自民间的原生态的活的文化形态已不复存在。”

  现在,梁平年画在民间还有传人吗?“德和泰”的传人“靠年画养家,怕要饿饭!”

  梁平年画最早起源于梁平屏锦镇。兴盛时,屏锦就有二三十家画坊,其中徐氏家族的“德和泰”和“信立号”最为著名。


  在屏锦镇文化干事小王的协助下,记者终于在屏锦镇芋禾村二组一老式农家宅院,找到了“德和泰”的后人徐家辉。

  屏锦镇政府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屏锦乃至整个梁平得梁平年画真传,仍用传统工艺制作梁平年画的就只有徐家辉了。他算是梁平年画在民间的末代传人。

  徐家辉的家是一幢青砖蓝瓦的农家院子,堂屋便是徐家辉的画坊。一张木台上摆着雕版、刻刀、画稿,一个木架漂晒着一排手工二元纸,还有蒸纸用的木桶,加工颜料的中药材等。

  徐家院子是一二十年前修的,以前这里是一个三合大院,即徐氏家族的宅第兼作“德和泰”画坊。从院子的残垣断壁上,隐约可见“德和泰”当年的兴盛。

  徐家辉刚过不惑,小学文化,身上浸透出农民兼艺人的气质。他正雕刻着一幅名《立斧顿刀》的版子。年关来了,村人和镇上一些朋友向他索要年画,他得赶紧做。家辉的父亲徐启礼披着外套在旁指点。徐启礼未获得“德和泰”真传,但他并非门外汉。常常,他总爱充当小徐的“艺术指导”。

  “靠年画养家,怕要饿饭!”他说,“我是用做建材生意赚的钱来弥补做年画的亏空!”家辉在屏锦镇有一个建材门市。

  家辉的手艺是从“四姥”徐典隆——家辉爷爷的四弟那里传下来的。家辉的爷爷叫徐鼎隆,过世得早。家辉告诉记者,他手上的这把雕刀是徐典隆传给他的,一并传承下来的还有一套(6张)雕版、一卷画稿、一枚“德和泰”的印鉴。

  父亲徐启礼说,“德和泰”的后人中,还有家辉的二姑徐启慧会年画制作。不幸,她两天前去世了。眼下家辉便是“德和泰”唯一的传人。“德和泰”的兴盛鼎盛时,“德和泰”一天要做几千幅年画

  梁平县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梁平盛产竹子,百里竹海曾是川东著名的纸产地。屏锦最早诞生印刷红纸的刷房。刷房在红纸上墨印单色图案,图案多为神灵,以后逐渐演变为内容丰富的年画。梁平年画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据《梁平县志》记载,梁平年画于清康熙11年(1672年)就已远销滇、黔、鄂、陇、豫等地。

  家辉告诉记者,他听徐典隆说,嘉庆年间,徐典隆的祖父徐梅仙向凤祥字号学刷红纸,艺成之后开办“和盛发”画坊;再之后,徐典隆的叔父徐梦堂创办了“德和泰”画坊。

  为扩展“德和泰”的规模和影响,徐梦堂便在屏锦街上开设了“德和泰”门市;位于今芋禾村的“德和泰”则成为生产基地。百多年前,徐家祖宗就懂得了生产与经营协调发展的为商之道。

  家辉说,当年的“德和泰”是当地最上乘的房子——全木质的三合房,正面四大间,两厢各一排。“德和泰”雇有雕匠三十多人,刷匠四五十人,画匠五六人,兼有杂工数人,总共百多号人。鼎盛时,“德和泰”一天要做几千幅年画。徐梦堂主外。每到销售季节,他要雇请一二十挑夫。远者,从屏锦一路挑到下川东,一挑数月;近者,挑到重庆,耗时也得月余。

  徐梦堂的子侄辈,几乎都开画坊,尤以徐鼎隆、徐升隆、徐典隆等最为红火。他们各开一个画坊,共同享用“德和泰”字号。徐家后人徐云山,拜名满川东的画家雪六子为师。

  徐云山幸得雪大师指教,悉心描绘了《钟馗嫁妹》、《麒麟送子》、《盗令出关》等传世之作,其声名何止于梁平!

  “德和泰”的衰败

  他坚持认为,年画不仅不能给徐家带来财运,反倒会带来灾难

  富贵生懒惰。“德和泰”兴盛时,徐鼎隆的长子徐启礼(即家辉之父)成天贪玩,不思学艺,徐鼎隆的手艺仅传给了次子徐启然;徐典隆更没有把手艺传给后辈;徐升隆则把手艺传给了独女徐启慧。

  此后,战乱连连,加之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传统木版年画渐渐衰落。至1949年,“德和泰”停产。接着徐升隆、徐鼎隆以及徐启然先后辞世,徐家唯有徐典隆和徐启慧懂得年画。到了“破四旧”年月,“德和泰”的雕版被徐家后人剁的剁扔的扔,有的甚至当了柴禾。

  面对残酷的现实,徐典隆更不愿把手艺传给后人。他坚持认为,年画不仅不能给徐家带来财运,反倒会带来灾难。

  上世纪90年代初,梁平一位县长为了发掘梁平年画,亲临徐典隆府上,动员他出山,把技术传下去,并许诺把徐家全部转为城镇户口。徐典隆思忖再三,还是婉拒了县长的好意。

  重振“德和泰”

  “别指望它养家,只把手艺一代代传下去就行!”

  上世纪90年代初,家辉缠着徐典隆要学年画。徐典隆开始不想教,孰料家辉学艺心切,徐典隆终于答应。徐典隆说,“别指望它养家,只把手艺一代代传下去就行!”

  其时,徐家做年画的工具已毁得差不多了,徐典隆就用做饭的甄子给徐家辉演示熬纸;制作颜料的草药,就让家辉上山采。末了,徐典隆把“德和泰”的印鉴慎重传给了家辉。

  家辉学成,想在屏锦镇开一家画坊。按当地风俗,他请来算命的半仙。半仙说他开画坊赚不了钱,于是他打消了开画坊的念头。再说,开画坊,光置一套行头就得一两万,他哪儿有这么多钱?他遂去重庆打工。

  1996年,打工挣了点钱的家辉,回到家乡,想重振“德和泰”。他用近万元置办了全套行头,在家办起了画坊。而最让他伤神的,是做年画的纸。

  梁平年画,最要紧的是纸——须用当地百里槽的白竹按特定工艺做成的手工二元纸。他到梁平县唯一一家做手工二元纸的厂家洽谈,因做这种纸工艺要求高,亏本,厂里不愿做。后他打听到当地一个曾做过二元纸买卖的老先生家有这种纸,准备百年后用的。他向这位老先生买了几盒。

  2005年,他终于在自家的画坊做出了传统的“德和泰”年画。他把印着“德和泰”字号的年画送给了村人和朋友。2006年10月,他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年画展。他的别具一格的梁平年画受到了与会者关注。

  家辉告诉记者,不久前,他终于说服了那家做二元纸的厂家。五六天前,他买回了梦寐以求的手工二元纸!

  目前于家辉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重新恢复“德和泰”,但他面临两难:如果严格按“德和泰”的传统工艺来做,一幅年画的成本在20元以上,售价应在三四十元,这样的年画没人买;如果像普通年画一样卖两三元一幅,买的人一定很多,但这样做出来的年画,已不是正宗的梁平年画,他不愿作践“德和泰”。

  (本稿采写中参考了《梁平年画研究课题组》的《梁平年画研究报告》)

  记者 张少科 陈纯明 文/图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梁平 | 徐典隆 | 徐家辉 | 徐鼎隆 | 徐启礼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