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了“工分”才有零花钱
孩子要放寒假,近一个月的时间怎么“管”?家住渝北花卉园的李女士,跟女儿林兰签订了一份假期合同,以协议的形式规划孩子的假期生活。
协议内容涉及课程学习、各种培训、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等。
有了合同,李女士不再过多督促女儿,“要做什么由她,我只负责考核。”让家人惊奇的是,签约后孩子立即变得自觉了:看书、写作业、洗碗、擦地板……过去督促都不一定有效的事,如今她都主动去做。每天,即使有小朋友约出去耍,林兰也要把“工分”挣够了才走。而且,孩子从不会忘记督促妈妈给她打分,“小家伙仔细得很,少加一分都逃不过她眼睛。”
虽然约定一个“工分”一角钱,但在合同制定之初,李已算好上限。孩子即使能完成全部任务,也只有150分,挣得15元钱。昨日,林兰告诉记者,她每天能挣60分就不错了,最近有部动画电影很想看,她得挣上好几天才行。
合同让女儿变得自觉,但聪明的女儿也会拿合同来做挡箭牌。前天晚上,李带着女儿和朋友吃饭,席间李让孩子喊人,女儿却抛出一句“合同里没有规定,我有权不喊”,逗得一桌人大笑。
李说,女儿林兰9岁,在巴蜀小学上4年级,跟家长签假期合同是老师的建议。虽然女儿偶尔会钻空子,但总体来说,假期合同让孩子学会了自我管理,有了诚信意识。
林兰的老师蒋丽萍说,实施这个办法,是他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对学习和劳动不怎么主动,经与家长商量,于是在班上推出“假期合同”。实施两年来,众多家长反映效果很好,目前已有其他班准备效仿。
以合同的方式管孩子,在李女士看来是个好办法,但是否也适合其他家庭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一些市民。
市民张敏认为,好好学习,坚持锻炼,勤做家务,应是孩子的自觉行为。与经济挂钩,会让价值观还没形成的孩子觉得,他所做的是在完成家长分配的工作,而不明白这些基本素质对自身发展的意义。
支持者刘学民认为,正因为孩子没有形成稳固的价值观,通过合同的方式,可培养他们讲原则守秩序的意识,这是商业社会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原本可以直接给孩子的零用钱,现在需要他们自己来挣,也是对他们自立能力的培养。
记者手记
如此培养孩子,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我认为这没必要争论。因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情况,培养的方法也就不能拘泥于一个模式。但是,我们不妨把它当作抛砖引玉,以此去思考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培养方法。记者贺怀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