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剑桥大学图书馆,许多学子都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蒙 梓摄
图为中国驻英大使馆教育处。对于学子们来说,在国外就读时,这里就是半个“家”。
访问团与留英学者座谈。
访问法国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
访问团与在德中国学生、学者在一起。
编者按:2006年底,教育部《神州学人》编辑部组成4个访问团,先后走访意大利、比利时、瑞典、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12个国家,对当地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进行采访和调研。访问团回国后,本报分别进行了专访,请他们谈谈这次出国了解到的海外学子的情况。
2006年12月1日至14日,《神州学人》采编部副主任蒙梓率团前往欧洲教育大国德、法、英。
经由中国驻德、法、英三国教育处的大力协助,访问团在德国柏林、莱比锡,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牛津,召开了5次座谈会,与在这些国家学习和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谈起访问期间印象较深的事情,蒙梓说,这次出访使他对中国年轻留学生的新面貌和新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年轻学子学习刻苦素质好
在德国时,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刘京辉向蒙梓介绍,目前在德国正式注册的中国留学生有26000多人,已成为在德国的外国留学生中最大的群体,其中有众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中国向德国派遣留学生已经有130年的历史了。长久以来,中国留学生都以聪明、勤奋、刻苦广受好评。
刘京辉特别指出,现在德国教授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非常好,已经恢复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中国学生的良好评价。他们认为中国学生素质比较好,学习相当刻苦认真。
自费优秀留学生受到肯定
德国、法国、英国之行,访问团采访了近十位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
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于2003年设立,奖励对象为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年龄40岁以下的优秀自费留学生,所学专业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3年来已经有501名优秀的海外自费留学生每人获得5000美元奖学金。
国家能够在目前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拿出这样一笔钱为自费留学生颁发奖学金,引起自费留学生热烈的反响。
访问团采访的国家优秀奖学金获得者都表示,国家给了他们自费奖学金,说明国家没有忘掉远在海外的学子,所以尽管钱不是很多,但是对整个海外自费留学生群体来说,意义远远高于奖学金的实际价值。
大量自费生尚待关注
在德国莱比锡、法国巴黎、英国伦敦,蒙梓接触到的在读中国学生几乎全都是自费留学生。
对此,上个世纪80年代初留学德国,现已是柏林自由大学、洪堡大学资深教授的樊华指出,目前相关媒体对广大自费生的关注还是不够的。
柏林工业大学学生会主席博士生陈海涛也建议,报道非常成功的留学人员的确可以引导大家前进,但是对大量自费生来说,也应该关注他们的生存、居留、打工现状。媒体不要只把热情投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现在德国打工环境不尽如人意,自费生的贫富差距也很大,多关注“金字塔底层的留学生”,利于帮助他们尽快成才。
独生子女重亲情思回国
在交流中,访问团常常会问在读的留学生,“毕业后想回国吗?”大部分人都表示肯定。
——“为什么想回国呢”
——“我是不会撇开父母而独自在国外生活和发展的。”“如果不能把父母接来,或者他们不愿意来国外生活,在父母年迈的时候,我一定会回国照顾他们。”
在与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访问团听到很多这样的回答。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对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颇有微辞,认为他们娇生惯养、独立性差、没有责任感等。然而,从访问团在这3个国家了解到的实际看来,这些孩子成长得很快,他们离开父母后不仅自立、自强,学有所成,而且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所以,不要轻易责备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不把报国挂在心上。”蒙梓深情地说:“当他们说想念父母的时候,必然也会想起家乡,而当他们说要回国照顾父母时,必然也会希望祖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