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港,有两个数据让人印象深刻。
十几年前,青岛港16000多名职工中77%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如今集团73%的技术工人都成了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远远高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
在青岛港,明星工人不断涌现,“振超精神”、“孙波效率”等等,闻名全国。
| |
18年技术比武,青年工人争当技术能手
早在1990年,青岛港召开第一届科技大会,会议确定了“科技兴港、人才强港”的战略。连续18年开展技术工人考工晋级和技术大比武。
在这种氛围下,青岛港每个专业、工种都涌现出数十名领军人物,8项服务成为“全国品牌”,涌现“员工品牌”367个。
“义明千钧”这个员工品牌就是以青年工人李义明的名字命名的。这项技术用于装卸机绳子和抓斗之间的连接部分,叫做梨形套,其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装卸效率。如果制作质量不理想,抓斗很容易掉下来,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会造成安全事故。
2000年上半年,专业学习电焊的李义明开始接触梨形套的制作。当时集团从上海聘请了一位老师傅专门制作梨形套,每做一个就能获得2000元的酬劳,但花费的时间也长,需要15个小时。因为技术保密,李义明就利用给老师傅准备材料的机会偷偷学习。2003年下半年,李义明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制作出了自己第一个得到应用的梨形套。
“领导很重视,对于能不能用也开了好多次论证会。”这个梨形套应用的前一天,李义明紧张的一宿都没睡好。当看到装卸机安稳地完成作业后,李义明才长长出了一口气。
36岁的技术工人唐卫如今已经有两个专业的高级技师证,还是全国交通系统的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技术工人能手。
因为这一系列的荣誉,唐卫数次被当地媒体报道过,这也让他的亲戚羡慕不已。在唐卫看来,自己是赶上了青岛港培养、教育年轻人的好政策。“我是一滴水,如果做出了什么,也是依附于青岛港这个海洋,离开了青岛港这个海洋,我连一滴水都不是。”
只要干得好,农民工也能获得同样机会
不仅如此,农民工在青岛港也获得了同城市工一样的发展。在青岛港,只要工作得好,农民工可以转为合同制工人,把户口迁到青岛市。5800多名农民工中至今已经有1000余人被录用为合同制工人。有400多人担任了班长、副班长,14人担任了副班长,27人入了党。
“最开始来青岛港工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1996年,来自沂南县一个小山村的王召利进入青岛港消防支队工作。让王召利意料之外的是,在青岛港的工作让他第一次对工作有了积极性,对公司有了家的归属感。通过青岛港每年的技术比武,王召利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召利全能”的员工品牌,这是消防支队150多人中惟一一个员工品牌,王召利也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在支队的农民工中第一个转为合同制工人,还入了党。“春节回家,村长都想不到外出打工还能入党,我真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青岛港的企业文化就是把工人当人看,对工人进行教育、培训,让工人有家的归属感,对农民工也是一样。”前港公司卸船队队长孙波这样说。
1993年就来到青岛港工作的农民工白怀亮现在已经是高级工,他对自己有个计划:两年内拿到青岛市技师证,成为新青岛市民。
在青岛港有这样一项规定,如果农民工通过集团技术比武、青岛市工人技能大赛获得技师资格,青岛港将把其户口迁到青岛市。
在集团工作的5800多名农民工也享受了带薪脱产学习的待遇。“我跟别的公司的农民工说起来,他们都不敢相信还有公司让农民工带薪脱产学习。我们都是怀着感恩的心去学习的。”白怀亮说。
“虽然是农民工,在这里工作我从来没有自卑过,反而觉得腰杆很直,我不觉得我跟集团的城市工有什么区别。”如今的白怀亮一个月工资就能有3000多元,集团还给上了养老保险。
本报青岛1月2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