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统计局副局长于秀琴称今年有很多利好因素将抑制北京房价上涨
本报讯(记者申剑丽)昨日,北京市200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发布会在北京奥运新闻中心召开。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秀琴表示,今年有很多利好因素将抑制北京房价上涨。
两力量博弈突显住房矛盾
于秀琴认为,北京房价上升是由于供求矛盾导致的。现在市民吃穿不愁,大家都要买汽车、买住房,加之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些投资和投机行为,使得社会对住房的需求大增。而近3年来,中央为防止经济过热,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已开始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2006年北京住房竣工面积下降了约3成。
于秀琴称,中央宏观调控的力量与住房需求的力量之间的博弈,加之住房流通上市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使住房供求矛盾突显。近20年来北京常住人口增加了553万,年均增加27.7万。尤其近3年,北京每年增加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41.5万,这些人到北京都需要住房,加之一些境外人士的购房需求,使得北京出现供小于求的现象,这也是北京房价连续3年走高的根本原因。
“房价涨幅应该温和些”
于秀琴表示,今年北京房市出现了不少利好消息,去年新开工住宅面积增长了7.2个百分点,而且政府还推出了大批的双现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这些满足中低收入住房需求的房子将相继开工上市,这将会给市场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另一方面,去年,北京市政府在土地的供应量上达1318公顷,增长了49.7%,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同时,国家税务局提出要求清缴土地增值税,目的就是遏制房产暴利,这对抑制房价也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在需求方面,北京对境外人员购房有了一些适度的限制。另外,全国人大对物业税的讨论也已正式地摆到日程上,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应该说房价大幅度的上涨的势头会得到一些有效的控制。”
于秀琴还认为,“没有永远不降的价格,也没有永远不升的价格。”她认为,房价涨幅应该温和一些,房价高涨幅的逐渐回落对整体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发布会实录
1.北京人均GDP首破6000美元
本报讯(记者申剑丽)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秀琴昨日表示,2006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0.3亿元,同比增长12%。按北京市的常住人口计算,2006年人均GDP达到49505元(折合6210美元),比2005年增长8.8%。
于秀琴称,“通过1978年到2006年北京经济的增长率表的对比,可以看出2006年北京经济增长12%,已经连续第八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世界“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平均在3466美元至10725美元之间,而北京人均GDP达6210美元,处于“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
于秀琴说,截至2006年末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京居住半年以上人口)达1581万,户籍人口为1197.6万,常住人口密度为963人/平方公里。
于秀琴介绍,地方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北京完成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1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5%,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千亿。
2.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接近两万元
据新华社电(记者殷丽娟)2006年,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978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20%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2%;20%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1%;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8%,比2005年降低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0.06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0.61平方米。
市统计局副局长于秀琴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低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超过高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主要得益于北京的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和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的提高。
于秀琴说,2006年北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620元,比2005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
3.固定资产投资逾半来自于房地产
据新华社电(记者殷丽娟)2006年北京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1.5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719.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1%,仍占一半以上,但是,在宏观调控下房地产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2.9个百分点。
市统计局副局长于秀琴在新闻发布会上说,2006年北京市的宏观调控取得成效,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下降;二是投资开始向农村倾斜,2006年完成农村投资285.2亿元,同比增长23%;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去年北京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35.3亿元,比前年增长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