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和孙子、孙媳。
孙子给奶奶穿上民族服装。
老人高兴地接受生日祝福。
每天为奶奶生炉子已成了孙承杰的习惯。
调查导读
卧龙园区南车门村的崔凤英老人想家了,她想趁着有生之年回娘家看看。这件对于别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到她这里却成了大难题:不仅因为她已经95岁高龄,更因为她离开娘家已经整整70年了,而且,她的娘家在遥远的韩国农村。在这位说一口流利烟台话的“韩国奶奶”背后,究竟隐藏着一段什么故事?她又能不能圆了这个心愿呢?
记者见到崔凤英老人时,她正盘腿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本家的孙子孙承杰正忙着给她捅炉子。
“叫你不要来了,你非要来。我自己能弄。”老人冲着孙子嘟囔着,因为掉了几颗牙齿,说话有些漏风。
“她就这样,天天嘟囔,我也天天来。”孙承杰不以为然地告诉记者,显然已经习惯了她的唠叨。10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从市区坐9路车回家来看望奶奶,即使有事回不来,也安排老伴回来,不然就不放心。
说起孙子,说起关心过她的人,说起自己这几年享的福,老人的话就多了:“还是咱中国好啊!中国人好,政府好,党好!”记者注意到,老人说这话时非常动情,不由自主地握紧拳头,不停地捶着胸口,隐约可见不同于中国人的异国习惯。
二十岁嫁做中国妇
眼前这位说着一口流利烟台方言的老人,其实是一位地道的韩国人。1913年,崔凤英出生在韩国一个叫佣坂(音)的小村子。在她的记忆中,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村庄,村旁有河流,还有温泉。很多人都到那个叫做“涌泉汤”的温泉去洗澡,据说洗了以后不生病。
但崔凤英的童年生活并不美丽。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冷心肠的继父对她动辄非打就骂。有一次因为尿床,大冷的天她被拎到院子受罚。4岁时,继父把她送回爷爷家门口,扔在地上就离开了,从此她就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不幸的是,爷爷奶奶很快去世了,她只好跟着叔叔婶婶过日子。由于脾气太倔,她跟叔叔婶婶也合不来,不到20岁就离家出走了。
离开叔叔家以后,她遇到一位在韩国谋生的中国大婶。大婶非常同情她,就把她介绍给自己本家的侄子做媳妇。大婶说:“我侄子年纪大,人也老实,不会欺负你。你也没爹没娘的,就跟着他过吧。”就这样,她嫁给了比她大10多岁的孙芝湖。孙芝湖是中国烟台人,在韩国开火烧铺子,虽说买卖不好做,可起码能吃饱肚子,婚后的生活也算是将就了。
后来,有个邻居帮她写了一封信回家。婶婶得信后,老远跑来看她。“他只给了她10元钱回家!”说起当时丈夫的“抠门”,崔凤英就来气,毕竟婶婶抚养了她。谁知这一别,她就与家人永远失去了联系。
祖国一别七十年
1937年,孙芝湖老家一个本家侄子结婚,他带着韩国妻子回到了现在烟台的南车门。不料抗日战争爆发,韩国和中国都是一片混乱,这对夫妻所有的家当都留在韩国,人却回不去了。
由于战争,在中国的生活更加艰难。夫妻俩只靠种地过日子。这期间,孙芝湖经常到前线抬担架、送军粮,崔凤英就一个人忙活地里的活,里里外外练就了一把好手。那时候人们的偏见很重,对她这个韩国人有些歧视,但是她赌气过日子,和气对邻居。慢慢地,村里的人开始接受她,并非常尊重这个能干的韩国女人。不幸的是,两人生的孩子不足周岁就夭折了,她再也没有生育。祸不单行,有一次,对他们来说弥足珍贵的2元钱丢失了,孙芝湖受了刺激,一下子得了精神病,从此疯疯癫癫,满街乱跑,裤子掉了都不知道提上。
没有子女,丈夫又疯了,崔凤英的日子愈加艰难。多亏还年轻,体力也好,邻居本家的也都帮忙,她就在这个异国他乡的村子里顽强地生活着。解放以后,有了集体,大家的日子也都差不多了。崔凤英现在还感慨:“韩国富人非常富,穷人非常穷,咱这里都差不多,不会有谁吃不上饭。”
1973年,崔凤英已经60岁了,步入了老年行列。看到一个老人自己操持家非常不容易,她本家的孙子孙承杰就将老两口接到自己家里住,象亲生父母一样伺候着。很快,30多年又过去了。崔凤英在中国烟台的这个小村庄里度过了两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祖国和家乡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梦。
不是亲生胜亲生
日子一天天过去,年纪越来越大,但是崔凤英却觉得自己越来越享福了。
好心的本家孙子孙承杰,把老两口接回了家,特意把正房腾出来给他们住,自己带着老婆孩子住进了厢房。夫妻俩精心照顾老两口的生活,并承担了他们的一切生活支出。
随着年纪的增长,孙芝湖疯得越来越厉害。他白天满街跑,晚上回到家还直捣乱,动辄就把汽油倒进水缸,把泥土倒进白面里。这一切,让孙承杰一家人愈发同情,全家人从来没流露出一丝嫌弃的意思。每天给疯疯癫癫的老人整理衣服、梳洗、弄水弄饭,都成了孙承杰妻子的事情。这位朴实的农家妇女就这么一直伺候着这个本家爷爷,直到老人去世。
1997年,年近六旬的孙承杰夫妇要搬到市区住,以便照顾上学的孙子。夫妻俩想把崔凤英一起带走,可老人住了几天高楼以后就说什么也不住了。她还是喜欢在农村,可以到邻居家串串门,下地干点活。夫妇俩只好又把她送回南车门,仍旧住在他们的平房里。
人是送回去了,可80多岁的奶奶一个人在家里,让夫妇俩实在放心不下。孙子只好隔三差五地回去看看,买好鱼啊肉啊的送回去。等到冬天冷了,他就几乎一天一趟地往回跑,越是下雪天路不好走,他越是不放心,生怕老人出门滑倒,赶着回去扫雪。他每天5点多起床,坐上9路车,6点多就到家了,然后给老人生上炉子,做上饭,收拾收拾家。做了10年的9路车,以至于很多9路车的司机都认识了这位天天回家照顾奶奶的孙子。孙媳妇也隔三差五地回去,给老人大扫除一番。
中国情感动韩国心
不光是孙子一家把她当亲人,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也让老人由衷地感叹:“咱中国好啊,政府好啊,好人多啊。要不是到了中国,我这样无儿无女的老人哪能享这么大的福?”多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和山东省红十字会的有关领导到烟台检查工作时,都曾到南车门看望这位韩国奶奶。老人还一直珍藏着市领导范庆梅看望她时的照片。市卫生局、工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等很多部门的领导得知韩国奶奶的事情以后,都曾多次到老人家里献爱心。这么多的陌生人来看望自己,让老人感动得一时都理解不了,她真的弄不懂中国的事情了。
2002年老人生日那天,孙承杰像往常一样在饭店摆了一大桌,家人都在,亲戚们也都来了。辖区有关部门的领导们还送来了花篮。最让老人惊喜的是,她收到了一件一辈子都没敢想的珍贵礼物。某律师事务所的姜主任通过朋友得知韩国奶奶的事情之后,特意花5000元钱托人从韩国捎回了漂亮的民族服装。老人小时候家境贫困,从来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没想到快90岁了,在中国居然能穿上以前只有富人才能穿的好衣服。老人高兴地穿上民族服装,给大家哼起了韩国歌曲。
一位亲戚拉着老人的手说:“奶奶,你就是咱大伙的福根啊,俺们来给您祝个寿,也沾点福气。”亲戚的话让老人高兴得眼泪都掉出来了。
还乡心愿尚未了
尽管老人对目前的生活非常知足,但生活中还是经常有些小问题。先是孙子不准自己上山,这让她非常不高兴。上山拣个草、拣个花生什么的,这是她最大的乐趣了,为什么孙子不让自己去呢?
“都90多岁了还上山,万一发生点意外怎么办?再一个也让邻居笑话,好像咱家就穷到这样似的。”孙承杰有自己的想法。
为了不惹孙子生气,老人就趁着孙子不在时上山,约摸着孙子要回来了就在家里呆着,弄得孙承杰也没办法。
由于自己也快70岁了,天天来回跑也吃不消,孙子想请个保姆陪着老人吃住,可老人脾气怪,死活不愿意。没办法,孙承杰只好继续天天跑。
老人还有一件最大的心思,那就是想家。孙子一直想带老人回去看看,了却她的心愿,可奇怪的是老人死活不同意,说没什么看头了,老的都死了,年轻的自己也不认识。记者采访时,问老人还记得韩国话怎么说吗?老人说:“都在心里记着啊,就是没人跟我说。都70年了啊。”记者问:“那你想不想回家看看呢?”老人沉吟了半天说:“我这辈子怕是回不去了,都这么大年纪了。再说哪里黄土不埋人啊,回去做什么呢?孙子孙媳妇对我这么好,大家都对我好,我不过意啊,花这个钱做什么呢?”说这话时,老人又一次握紧拳头不停地捶胸,让人感受到那份发自内心的真切。原来,老人是怕孙子花钱。
孙承杰说,除了怕花钱,老人可能还有些封建思想,老话对于老人回娘家有些说法。不过他会继续做工作,希望能尽早带老人回国看看,了却心愿。他觉得老人虽然95岁了,但是体格还非常好,中国离韩国也不远,这个心愿不难实现。
在异国他乡70年之后,韩国奶奶何时能踏上还乡的旅途呢?我们衷心祝愿崔凤英老人能早日实现心愿。
·本报记者 李攀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