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对搬迁的态度各有不同,这是卢家三代人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刘东华 摄
踩着厚厚的落叶,站在自家60亩果园内,卢和平摘了一些冬枣给记者吃。他说,这些冬枣没喷过一次农药,是真正的无公害水果。他让记者多吃几颗,他说,或许今年,这片他辛勤耕作的果园就不属于他了。因为许庄村的搬迁已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800多人将住进新楼房
在15公里外的山下,为这个村庄搬迁建设的安置房即将全面封顶,许庄人很快要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卢和平是许庄村许庄自然村的小组长,在村里种植水果22年了。许庄搬迁传了半个多世纪,许庄人早就习以为常,但这次真的要搬,许庄人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了。
上个月,四五十名村民代表一起去看了正在建设中的新家,回来的路上,大家默默无语。
卢和平说:“为了下一代,当然搬出去比较好。”但他的心情还是非常复杂。
许庄村的整体搬迁,是我市率先在全省实施的“鼓励重点水源保护区和边远山区移民造福工程”。240多户、800多人拟安置于324国道边上的后溪镇新村,与原三峡库区移民毗邻。按照以房换房、以面积换面积的原则,移民安置住房共有10幢6层楼房。这些安置房预计今年4月可交付使用。
搬迁,三代人想法有别
即将搬到新建的小区里面生活,年轻人面露喜色,老年人则神情凝重。
记者在村里的一座老宅里,见到了祖孙三代人。79岁的卢瑞兰老人说,从小就在村里出生长大,村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她都留恋。她担心,搬到小区里不能种田种地了,烧火做饭、喝水买菜都要花钱,怎么生活她还不知道。
卢瑞兰的女儿卢红绿刚好回娘家,她家就在百米外的另一个自然村里。38岁的卢红绿很能干,她家种了5亩地的排草,还种了龙眼、橘子、脐橙等水果,一年收入五六万,在村里算中等偏上的收入了。对于今后,卢瑞兰和母亲一样,最担心的就是家庭经济来源。她说,自己没读多少书,年纪也偏大,就算想进工厂,人家还不一定要。
在卢红绿看来,拥挤的居民楼显然没有世代生活的家园舒服。她说,搬下去我不反对,但如果能让我回来继续种水果、排草就好了。
和长辈们的担心相比,卢红绿16岁的女儿卢雅吟对于今后的生活则充满憧憬。卢雅吟在集美乐安中学读初三,每次回家都要一个多小时。“太不方便了。”卢雅吟说,新家在国道旁边,离学校、厦门市区近,方便多了。卢雅吟还说,在山上,她长这么大都没有看上有线电视,也没有地方逛街,“当然愿意搬到小区去住了。”
希望小区也叫“许庄”
卢和平说,村子里30岁以上的村民,对许庄还是无比留恋的。虽然今后大家还是住在一个小区里面,但各自的邻里关系可能会打乱,不过这不影响村民之间的互动。
大家期望,今后的小区能够继续保留许庄的称号,比如小区可以叫做“许庄小区”,居委会可以叫做“许庄居委会”等等,“留着许庄的名字,等我们这代人老了,就坐在小区里面给孙子辈们讲许庄的历史。”卢和平说这话时,眼神里充满了一种幸福。
链接
许庄:因水而居 因水而迁
或许是一种巧合,当初许庄是因为水才有人定居,如今也是因为水而搬迁。相传许庄的祖先是养鸭的,在一次赶鸭中,祖先们来到了现在的许庄,发现这里山清水秀、有小草有溪水,就定居下来。这次许庄整体搬迁,也是因为水的原因:为了减少对饮用水源的污染,为了增加坂头水库的库容。
在很多人看来,许庄应该是一个姓许的村庄,但实际情况是许庄没有一个人姓许。卢和平说,许庄原名古庄,可能是从同安古庄迁过来的,“文革”后就改成许庄了,至于是何原因没有人知道。
有关古庄的最早历史记录是许庄小学门口的一块进士墓,碑文说1591年有进士埋葬于此。这说明至少400多年前,许庄就有人居住了。
许庄分为大坊、崎洋、许庄三个自然村,其中刘姓和卢姓各占一半。许庄村有耕地1174亩、林地2081亩,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卖出种植的药材、水果。
许庄移民安置“五个一”
许庄安置房小区位于后溪镇新村居委会和前进村交界处。据介绍,安置小区的功能相当齐全,配套也十分完善,将建设10幢多层楼房,并在旁边建设一幢12层的外口公寓。其中,一层作为商业店面按人均7平方米分配,店面和外口公寓采取股份制经营。根据1人户—3人户、4人户和5人户以上分别安置80平方米、10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内还将配有办公场所、幼儿园、清洁楼、变电所等等。
为了使村民“搬得下、安得稳、能发展”,集美区提供了“五个一”保障。即:每户有一套住房、一套出租的外口公寓、一间可出租的商业店面、一个就业岗位和一份养老保险。区里还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并多方联系企业,有针对性地为村民储备了就业岗位。记者徐雁宁汪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