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3.69亿元
县域工业总量已占据全市规模工业“半壁江山”
07年打造100户规模工业“领头羊”
本报讯(记者沈青)2006年,是我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一年。
| |
规模工业综合效益创历史最高
在昨日结束的全市工业发展会议上,一份2006年规模工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市规模工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3.69亿元,同比增长24.4%;实现工业增加值120.80亿元,同比增长19.93%;完成销售收入315.08亿元,同比增长24.78%,规模工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都要好于2005年。同时,工业固定资产和技改投入都创历史最高。
会议上,市经委负责人详细分析了2006年我市规模工业的发展环境。客观地看,2006年我市工业经济的运行环境相对严峻,工业生产增长与经济效益保持快速发展的难度相当大。受原油、钢材和有色金属出厂价格增速加快的影响,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持续攀升,从而导致我市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获利空间日趋缩小。
然而面对多重困难和不确定因素,我市规模工业没有退缩。2006年我市按照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以建立桂林高新技术工业基地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大项目为重点,克服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煤电油运、生产流动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锐意进取,突出抓好经济运行调控、新上和技改项目投入、工业园区建设,顺利完成各项规模工业经济指标,一举拿下了“十一五”的第一个回合。
县域规模工业占据“半壁江山”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工业力量做支撑。参加会议的市人民政府巫家世副市长说,2006年,以往基础薄弱的县域规模工业纷纷提速,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市区,已经占据了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近50%,发展之快让人振奋。随着灵川康密劳、兴安莱茵和海螺、恭城汇源、全州福润等一批重点项目的投产扩张迅速崛起,县域特色经济快速形成,是2006年我市各县经济发展的亮点。
2006年规模工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市县域规模工业完成工业产值162.61亿元,同比增长32.80%,拉动全市规模工业生产增长14.60个百分点,已经成为全市规模工业高速发展的主力军。从全市规模工业完成产值来看,市区规模工业与县域规模工业之间比重由55.50:44.50变为52.69:47.31,县域规模工业比重接近50%。其中,发展速度快、奉献大的县有临桂县、全州县和兴安县等。
发展“大块头”打造工业领头羊
会议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束华说,继续建设6大支柱产业,打造100家亿元企业,这是我市“十一五”工业计划的完美目标。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我市2006年规模工业加大投入重大项目,与“百企入桂”扩大招商引资相结合,通过实施“名城+名企、名家、名牌”战略,吸引投资,扶持重点企业,致力打造一批桂林的工业领头羊。
2006年,全市100多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向前推进,尤其是我市重点跟踪的50项工业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3亿元,全市有3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00万元以上。从产业发展来看,我市6大支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对我市工业发展的支撑力显著增强,6大产业全年共完成工业增加值56.66亿元,占全市33大行业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6.90%。
据市经委负责人介绍,2006年末,我市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历史性的达到了70家,比2005年增加20家,其中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由9家增长到15家;2005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燕京(漓泉)1家,而在2006年,广西电网公司桂林供电局、昊华南方(桂林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公司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跻入10亿企业行列。这些大企业、大集团的快速发展,对我市工业发展起到重要带动作用。2006年,这70家“亿元户”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13.29亿元,同比增长20.89%,对全市规模工业贡献率达62.06%。根据我市“1234”发展目标的要求,预计到2010年,我市将拥有100户工业总产值过亿的规模工业“领头羊”。
实践证明,我市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下大力气抓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工业基地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努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加速工业经济总量的扩张等等举措,在实现2006年规模工业经济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为今后“十一五”期间工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