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科学发展、做大做强中的几个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我国船舶工业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做大做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与产业发展相联系的几个重大关系。
发展军品与发展民品的关系。船舶工业的战略地位,首先体现在其国防功能上。坚持军品第一,确保军队需要,历来是船舶工业的首要任务。同时,船舶工业作为军民结合型产业,应始终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促进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应充分考虑武器装备研制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双重需求,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继续调整和优化结构,建立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寓军品发展于民品发展之中,在确保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前提下,促进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在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通过高起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船舶工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应把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与着力加强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速度与质量,做大与做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船舶工业是规模效应明显的行业,规模是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造船强国必须以相当的产业规模为基本前提。因此,我国船舶工业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尽快实现产业规模跨越式发展。但是,没有竞争力支撑的大规模扩张是难以长期维持的,甚至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包袱。真正的做大是在尊重市场规律前提下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而不是违反市场规律的盲目扩张。我国船舶工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具有相当基础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建立在产业素质、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的基础之上。
造船与配套的关系。主要船用设备基本立足国内,是一个国家船舶工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船舶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的经验表明,没有发达的船舶配套业,就不可能有强大的造船业。做大做强我国船舶工业,迫切需要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船舶配套业应紧紧抓住我国船舶工业迅猛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船用设备本土化生产,实现造船与配套的协调发展。
把科学发展、做大做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实现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的宏伟目标,需要船舶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科学发展、做大做强的要求落实到企业发展的实践中,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将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努力为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目标尽责出力。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规划》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战略措施,是指导未来10年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基本纲领。船舶工业企业应认真学习《规划》,深刻领会《规划》精神,按《规划》的要求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把《规划》指标落到实处,在贯彻落实《规划》中实现自身发展,通过自身发展促进《规划》贯彻落实。
抓好造船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发展先进造船能力,是我国船舶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应按照《规划》要求,集中力量高水平、高起点建设好位于长江口、珠江口和环渤海湾三大现代造船基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以适应世界造船业区域集群发展的趋势。造船基地建设应努力改变“大而全”的传统模式,按照现代化总装造船的要求,优化设施布局和工艺流程,建设专业化的生产和配送中心,发展专业化协作,完善供应链体系,真正发挥出产业集聚优势。
抓好薄弱环节的改进和加强。通过深化改革,促进体制创新和管理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优化船舶工业组织结构,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整合产业资源,提高运行效益。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船用设备配套能力。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不断拓宽船舶工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加快船舶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作者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人民日报》 (2007-01-24 第09版)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