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到《西安晚报》副刊部创办的专栏“城市语言诊所”治病,我虽干了多年记者和编辑工作,但从“诊病”或“防病”中仍获益匪浅。
“城市语言诊所”是晚报副刊部见于报端的一个小专栏,是受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表彰和读者称道的知名品牌。
| |
下面我就最近两三年来读到的几百则“诊断处方”略加介绍。
一是不正确使用词语易于产生歧义之处。如一食品店广告牌上写着“新到中老年骨髓”,而实际是适合中老年食用的一种营养粉,内含有牛羊等动物骨髓。又如适合中小学生饮用的乳品被简化为“学生奶”而写在广告牌上。类似这种不当用词见诸于广告乃至报端、荧屏多不胜举。
二是常见到的错别字。如2006年3月14日“诊所”指出西安市东大街一家大酒店横幅上写着“中西合壁自助火锅”,实则“壁”应为“璧”。西大街一家医院服务项目上写着“锒牙”,正确的写法应为“镶牙”。某报副刊园地将“奇葩”错为“奇芭”。此外,电视台播放节目中的错别字比纸质媒体有过之而无不及,如《白逼宫》唱段中字幕上写着“欺寡人好一似占雀巢”,这里的“雀”应为“鹊”。
三是容易读错的成语。如垂涎三尺,“涎”应读为“闲”;负隅顽抗,“隅”读“鱼”;一丘之貉,“貉”读“和”;为虎作伥,“伥”读“昌”;瞠目结舌,“瞠”读“撑”;惴惴不安,“惴”读“坠”;良莠不齐,“莠”读“友”;毛骨悚然,“悚”读“耸”等等。此外对容易混淆的字,如泻与泄、那与哪、代与底等常用字怎样区分也加以举例说明。
四是登载有评论色彩的短文。这类文章有《方言剧之弊》《也说“美轮美奂”的用法》这种商榷性、知识性短文大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具有说服力,对纯洁我国语言文字和弘扬传统文化有所裨益。只是“诊所”所载这样的美文较少。
五是支持中小学联手互动。2005年10月11日“诊所”刊出一篇题为《难忘那次“巡诊”》,作者赵刚说,前几年他在大庆路读小学五年级时,语文教师李正凤利用作文课时间,组织他们分组到学校附近的大街小巷和公共场所开展“巡诊”比赛,哪个小组找到错别字最多,哪个小组即为优胜获得者。这样,大家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拿着字典、词典甚至辞海上阵。学生们以誓不放过一个“患者”的决心,走街串店,连站牌上的告示也要认真“巡诊”。同学们一丝不苟,在“地毯式搜索”攻势下,“代(带)鱼”、“气(汽)水”、“并(瓶)子”、“接(结)合”、“扭(纽)带”、“烟(酒)”等上百个错字、别字、异体字及病句一一曝光。“巡诊”活动大获全胜。这是一次寓教于乐、意义深远的课外活动。它使同学们在真切的社会实践中,巩固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识,一举多得,值得提倡。笔者建议各地教育部门可从各自实际出发,支持和鼓励中小学生采取类似大庆路小学的做法,每一学期或一学年开展这么一次课外活动,并将“捕捉”到的错别字和病句反馈给有关单位,这对学生、对学校和对社会都大有好处。
《西安晚报》这个小专栏涉及到汉语与文字保卫站的大问题。2004年在京举办的有许嘉璐、任继愈等知名人士和近千名大学生参加的文化高峰论坛大会,王蒙在题为《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发言中指出,英语在中国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使用的人越来越多,“英语是工具,多掌握一门是好事,但一味提倡说英语而淡化汉语就有失偏颇了。我经常看到一些演讲者在公众场合说话时常在汉语中夹杂英语单词,唐突而别扭;我还听说部分小学提倡学习英语而忽略汉语,而北大去年的教学方案中,竟要求老师用外语授课,使得有些学生说话、写作常出现欧化句式,汉语水平远不及英语。中国汉语的优良传播与语言优势消失殆尽。”王蒙所言决非耸人听闻。
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就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刊载文章和来信提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如《中华读书报》2006年2月15日一篇题为《为“咬嚼春晚”庆功》的文章指出:“2006春晚已被找出28处文字差错。据认定,除去演员的口误等一般问题外,可以确定的差错在央视春晚上平均每10分钟出现一次”。可见问题的严重程度。连战先生访问北京一大学时,校方领导人讲话中发生的语言文字差错则成为人们讥讽的笑柄。由此笔者建议新闻媒体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带头严把语言关。今年9月中旬,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研制的《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已公布,并将于2007年2月1日起试行。新闻媒体宣传好大纲重要意义责无旁贷。在这方面新闻媒体应严格要求自己,一旦出错,则应及时更正或公开致歉,作各行各业的表率。
(作者为延安时期新闻出版工作者西安联谊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