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7日电 题:农产品加工成为跨越发展“引擎”——绥化传统农业地区实现转型走笔
记者黄健
黑龙江绥化,作为农业大市,多年来处于“农业大、工业弱、财政穷、收入低”的窘境,戴着“粮帽子”过着紧日子。
绥化人也曾试图破解“农”字难题,实现强市富民的梦想,但突破是缓慢的。
农业是优势,也是劣势。
2002年,新一任绥化市领导班子重新审视市情,在农业大市的发展与突破上不断思索:能否依托“原粮”圆梦,寻求一条落后农区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新路?不久,市委提出了“从农业起跳,把农业和工业统筹发展,用工业化理念规范农业、用市场化思维发展农村,用城镇化手段转移农民,用外向化模式打造新的工业格局”的发展方略。思路决定出路,绥化由此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弱质”农业长出“铁杆庄稼”
农业,是弱质产业。
粮多了,猪多了,绥化人却高兴不起来,原因是钱袋子没鼓起来。558万人做了多年靠玉米致富的“猜想”,最后都成了“猜谜儿”。
从2002年以来,绥化市农区工业化战略日渐成为绥化发展的主旋律,农业大市开始了新的跨越。目前,全市年加工玉米、水稻、大豆、鲜奶、生猪分别达250万吨、70万吨、35万吨、55万吨和300万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占工业经济总量的49.7%。
绥化,已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一个酒厂、一个油厂、一个糖厂、外带一个米面加工厂”,这曾是绥化市县域工业主体,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早已溃不成军。
绥化市委书记胡世英说,我们就是要紧紧抓住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向原料产地转移,向劳动力富集地区转移的有利契机,招大商引大资,扭住项目不放手,借力发展。
继香港华润之后,内蒙古伊利、山东诸城兴贸、江苏南京雨润、浙江温州环宇、广东天农以及哈尔滨三精、农垦北大荒等数十个国内知名企业集团纷纷落户绥化。
“工厂模式”长入农业生产
玉米是绥化市粮食的主打品种。近两年绥化引进了大型精深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能力达250万吨,可加工酒精、淀粉、变性淀粉、高麦芽糖浆、谷氨酸、赖氨酸等产品20多个,拉长了玉米产业的链条。
绥化是全国高油脂、高蛋白大豆主产区和项目示范区。2005年,绥化市按工业加工需求规划整合了玉米、水稻、大豆、奶牛、生猪等10大优质原料基地,提高了基地专业化经营水平。全市有800万亩种植基地与龙头企业实行订单式生产模式,有38.4万户农户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748元。过去“种一年大苞米,等于锻炼身体”,如今玉米原粮变原料,每公斤溢价0.1元,亩增收50元,全市仅此一项拉动农民增收2亿元。
品牌经营演绎市场“活剧”
从“国之瑰宝”寒地黑土的耕层里,绥化人敏锐地探寻到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仅仅一年多,就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依托品牌攻占市场,提升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活剧”。
“寒地黑土产品是绿色食品中的极品”这种消费理念迅速生成,给绿色产业发展“施加”影响。2005年,绥化市经国家认证的A级绿色食品面积达913.6万亩,有机食品面积12.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50万亩,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1.4%、50%和95.7%。全市绿色食品实现增加值50亿元,占全市农业增加值的43.8%。全市绿色食品基地农户达54万户,绿色食品人均收入260元,占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的10%左右。全市有135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有60个产品使用寒地黑土证明商标标志。
绥化,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大市。作者: 黄健来源: 东北网 编辑: 李越峰国 内 国 际科 教 娱 乐社 会 体 育专 题法治
相 关 新 闻:
·····
综 合 新 闻:
············ 构建和谐龙江····进入专题··········伊娃全裸上阵··········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