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食品药品关系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把那些有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疗效不确切的,副作用大的那些药品,甚至是假冒伪劣药品,要通过我们的有效监管和诊断淘汰出局。”这样的表态曾经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在各个公开场合反复强调的内容,在今天重新听起来似乎有些讽刺的味道。
| |
回放:2004年3月14日央视《对话》
“我也是假药的受害者”
郑筱萸:有一年我得了甲肝,当时回来以后住院,住院给我输液。有一天输液的颜色不大对,打了一半左右,我就感到有点不对,后脑勺有点疼,我自己把这个管子掐住了,我叫护士,护士刚刚走到门口,我就吐了,然后就发烧,到晚上烧越来越高,血压越来越低,基本要抢救了。
解说词:当时还在药厂当厂长的郑筱萸,即使在多年后当上了国家药监局的局长提起这桩假药事件仍然心有余悸。也许正是由于当年的一朝被蛇咬,使得郑筱萸在2003年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任伊始就大力开始推行各种药品的质量和管理监测标准。然而,当年的郑筱萸不会想到,正是他推行的这一系列的政策最终却为自己埋下了失职渎职的伏笔。
回放:2004年3月14日央视《对话》
“不愿为不能为不敢为”失效了
观众:郑局长您好,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应该是对于药品行业的开发具有监督权,对药品开发具有审批权。它被称为一种肥差。我想问一下,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您如何来避免在审批过程中存在的暗箱操作问题。
郑筱萸:在管理上面,我们应该说有三句话,第一句我们就是正面教育,使我们的队伍明白他的责任,明白他的使命,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使他通过正面教育,不愿意做的事情叫不愿为。第二我们在管理上采取分段,相互之间有制约,你这个暗箱操作不可能在你一个人做完,它分很多段,相互制约,这个叫做不能为,你想做做不来。第三如果发现这个情况,希望大家举报,我们将严厉制裁,使他不敢为。
解说词:不愿为,不能为,不敢为,然而最终却都在郑筱萸自己那里失效了。在“地标”升“国标”的过程中,他纵容手下滥批新药,仅2004年一年就批准了10009种,一年平均每12分钟就有一个药品获得批准。
郑筱萸的案子曝光之后,在人们的谈论之中总能感觉到,郑带给人们的伤害是双重的,一是败坏了官员的形象,又是一个腐败分子,二来,由于他所在的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这个位置上渎职、腐败,自然会把很大的恶果转移到普通百姓和病人的身上,钱装到了他自己和身边人的口袋里,而副作用却在患者身上显现,这可不是一个“贪”字就能解读完毕的。
央视《新闻周刊》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