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徽和县到南京市孝陵卫罗汉巷卖包子的高长胜,前两天悄悄地把包子换了个卖法:以前五毛钱两个的包子改成了一块钱三个。面对老顾客“为何涨价”的责怪,高长胜虽然嘴上辩解说“包子变大了”,其实他心里清楚包子并没大多少,换个卖法就为了涨点价。
相对于高长胜感受到的涨价压力,官方物价指数却显得“温和”。记者1月26日从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了解到,2006年我省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CPI)为101.6,即物价总水平上涨1.6%,涨幅比2005年回落0.5个百分点。考虑到2004年的涨幅为4.1%,所以,全省物价涨幅已连续第二年回落并低于3%的调控目标。
显然,对于物价上涨,百姓主观感受和统计数据存在较大落差。这种现象全国各地普遍存在。2006年全国居民消费物价上涨幅度只有1.5%。官方物价指数和民生感受为何不能一脉贯通?造成落差的原因在哪里?民生感受究竟该如何通过权威数据来表达?
江苏调查总队消费价格处处长赵继东说,物价指数和民生感受没有完全“贯通”,以至于许多人质疑CPI,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百姓对CPI了解不够以及期望值过高。
据介绍,CPI是对全省居民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情况的综合描述,反映的是全省平均价格。纳入CPI调查的食品等八大类、约700个规格品种,应包含哪些商品和服务,以及它们各自在CPI中所占的权重,都是根据老百姓的实际消费情况而设定的。
赵继东说,纳入价格调查的规格品遵循“居主流消费的成熟商品”的原则。百姓消费的冷热变化都在统计部门的视线中,譬如电脑、液晶电视、手机等,当它们进入居民生活时,立即被纳为CPI的成员;相反,对渐渐淡出居民生活的商品,同样会及时清理出去,如BB机、缝纫机等。
至于CPI中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权重,都是根据居民消费的实际发生额确定的。比如“食品”,2004年至2007年的权重分别为34.3%、36.2%、34.8%和34.4%。虽然趋势是递减的,但2005年因为上一年食品价格大涨导致居民相应支出增加,所以权重出现“反弹”。现实如此,权重也如此。“规格品和权重,并非像一些人理解的多少年都一成不变。”赵继东强调。
问题主要出在“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这个在收入统计上出现的难题在物价指数编制中同样存在。赵继东举了一个例子:作为全省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一大特征,近两年全省居民汽车消费出现高峰,人均购买私家车的消费额占全部交通工具消费额的八成,但另一个事实是:全省20%低收入家庭的该项消费为零。如果调查样本是100户家庭,那么,一户购车就会在平均数上让所有人都“沾光”。
江苏调查总队曾就低收入家庭承受的物价压力专门做过测算,结果显示,因为消费构成不同,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感受到的物价压力并不对称。低收入家庭因为主要消费的食品、水电气等涨价幅度较大,所以,承受的物价压力比平均值高;而高收入家庭因主要消费的汽车、液晶电视、摄像机等“大件”出现跌价,所承受的物价压力反而较低。而由于汽车等“大件”所占权重递增、对物价指数影响加大,所以,高收入家庭消费的汽车等“大件”拉低了全省CPI。
因此,用反映全省平均价格的CPI来表达所有居民对物价的感受,确实不够准确。但我们对CPI这一依照国际惯例编制的、主要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指标,也不能期望太高,这就如同不能期望用GDP一项指标来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一样。
不过,民生感受也是真切的。这在统计数据上也有记录。据了解,2006年全省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刚性”消费品的涨价情况为:去年12月份全省粮食价格同比上涨4.2%,食用植物油上涨19.8%,猪肉价格上涨15.9%。糖价全年上涨40.4%,鲜果全年涨26.5%,医疗服务价格全年上涨6.3%,其中手术费全年涨31.5%。汽油价格全年涨16.8%,公交车票价格全年涨4.4%,出租车价格全年涨7.4%。居住类中,木地板全年涨12.4%,水价全年涨8.5%,液化气全年涨14.3%……
如何准确反映民生感受,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统计服务?参照香港等地经验,分层次编制物价指数正呼之欲出。1月19日召开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锁定低收入人群,建立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统计制度,已排上了今年统计工作的日程。全国选择了22个省辖市作为试点,南京名列其中。
据南京市城调队物价处处长解启俊介绍,基本生活消费价格指数编制,肯定会在规格品、权重等方面有所改变。CPI针对大多数居民来编制,而基本生活消费价格指数中的规格品要降低“档次”,如汽车等将被撇除在外,猪肉价格也许不再采集猪前腿肉了。这样编制出来的物价指数,虽然可能高于现行的CPI,但更贴近低收入居民家庭,反映出他们的消费倾向。由此,物价指数和民生感受的落差肯定也将会缩小。
分层次编制物价指数的作用并不只是为了解决百姓的感受落差,核心之意仍是帮助政府准确评估形势、科学决策。解启俊说,南京市有一项政策:当CPI涨幅超过3%时,政府将给予低收入家庭以补贴。近年来CPI一直低于3%,政府补贴没有依据。未来有了基本生活消费价格指数,政府推行这项“德政”,就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可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