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队比赛的教练席上,你经常可以看到一张神情紧张,甚至有些异样的脸庞,那是一副在深圳健力宝俱乐部多年来都很难看到的慌张的表情;因为角色的转变,他的镇定、自信和大将风度似乎都不见了,他就是两年来坐上火山口煎熬的朱广沪。
| |
没有压力 只有责任
“我真的没有什么压力,那都是外界看上去好像我压力很大、困难重重,其实你们误会了。”朱广沪从一开始似乎就颠覆了一些我们以为的“常识”,国足主帅,不是人呆的地方,“从我内心来说,真的没有压力,有的只是责任。”
朱广沪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他没有压力的原因,“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来自中国,而我带的是我们自己国家的队伍,你能明白这种自豪的、充满敬意的感受吗?我又热爱足球,足球就是我的生命,所以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工作,我有的只是感谢。我很幸运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由此所承担的责任也很重。什么所谓的压力,也就根本微不足道了。”
2006年中国队成绩不好,让很多球迷,以及舆论的声音掀起了针对朱广沪的种种质疑。对此,朱广沪从来没有什么怨言,“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对父母、老师等人的尊重,现在我做这个工作,球迷、媒体,不就是像我的父母、老师一样吗?他们无论是表扬我,还是批评我,都是对我的爱护。我从来没有什么想法,真的没有,有的只是感谢,都是为了促进我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骂我也好,打我也好,其实我们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把自己的国家队带好,带出成绩来,所以我很能理解外界的各种评论。”
“对我来说,外界的批评不仅不是压力,反而是督促我更好工作的动力,是一种继续前进的力量,真的,所以我感谢所有批评国家队、批评我的人。如果不是出于对中国队的热爱,他们早就没必要搭理我们了。”或许,有了这样执著而理智的想法,才支撑着备受非议的朱广沪坚持到现在,而且依然充满信心。
日本球迷 刺痛我心
今年,已经是朱广沪担任中国队主教练的第三年了,这两年多的时间也让朱广沪更深刻领会了作为国家队主教练的完全不同的意义。
“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担任国家队教练,两年来我看了世界杯,走访了很多欧洲俱乐部,接触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这对我自己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朱广沪说,两年来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点——“因为我是中国队主教练,所以到哪里都能受到人家尊重,因为那是世界对中国的尊重。”
“说实话,中国足球的水平在世界范围还是很低的,但无论我到哪里,对方都愿意真心帮助我,解答我的问题,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中国队主教练,都愿意尽他们的全力帮助我,这是欧洲这些足球发达国家对中国这个国家的尊重和敬意,每次交流下来我都有这种强烈的感受。能受到这样的礼遇,我是沾了祖国的光,所以每每想到这些,就更激发我一定要做好这件事情,要对得起我的祖国。”朱广沪说,2006年到德国去观摩世界杯,也给了他同样的刺激。
“我住的酒店,有很多日本球迷,你知道的,日本球迷是很兴奋的、很狂野的,这也很正常,他们来为自己的国家队加油助威。但他们看到我,也会跟我交流,问我是哪里人,甚至问我来干嘛的,这种时候,我的内心真的很不好受。作为中国队的教练,我真的很惭愧。”朱广沪希望所有人能够理解,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那些在工作中的再苦再累、再大的压力、再多的非议,都不算什么了,“想想这些日本球迷,我觉得我们搞足球的人真的非常惭愧,和这些相比,我个人的东西又算得了什么!”
回上海执教?这个问题很敏感!
东方体育:我刚从海口采访申花、鲁能等队过来,他们都对国家队长期集训影响俱乐部备战有想法,不知道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朱广沪:必须要提高联赛质量,这是毫不犹豫的。我们现在队员对抗能力差、节奏慢、思维速度差,都跟联赛质量有很大的关系。联赛是国家队的基础,联赛越好,出的人才也就越多。我想今年的情况可能特殊一些,因此国字号球队更要和俱乐部队协调好关系。联赛是基础,我认为如果协调得好,还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是双赢的结果,国家队队员同样有助于回到俱乐部发挥高水平。我这几年都坚持从联赛里挑选状态好的队员进入国家队,你比如说谢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一年他在联赛里打得好,打得多,国家队就用他,第二年他联赛出场很少,没比赛的话状态也下来了,我也没法调他进来。
东方体育:最近国家队教练组人手紧张,李明是不是有可能充实到国家队里来呢?当初你曾经想请霍顿到国家队来帮忙,没有如愿是不是很遗憾?
朱广沪:的确,我们国家队教练组需要增加人手,特别是需要增加新鲜血液,像李明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作为老国脚他很有经验,又很年轻,我们需要他到国家队来帮助我们一起搞好国家队的工作。现在这个事情有关方面还在协调中,具体进展我倒是不大清楚。过去想请霍顿来帮忙,也只是顾问性质,不可能带队训练,国家队还是需要年轻的教练员来充实队伍。
东方体育:你做过俱乐部教练,现在又是国家队教练,包括多年都从事青少年工作,你感觉哪一个岗位让你最累呢?
朱广沪:不一样,这两个工种完全不同。在国家队,你承担的任务,国人的期望,比赛的对手和性质,都变化了。而作为俱乐部主教练,你的一年的对手是固定的,上下半年各碰一次,就那么十几支队伍,人员也是固定的,这对你掌握自己的情况、对手的情况,都是相对容易的。但在国家队,你比如说去年我们两次打伊拉克,主场的首发阵容,和客场相比只有三个位置上的人没有变化,其他都变了,这就给国家队教练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停赛的、生病的、受伤的,各种情况意外的,那场比赛我们三个主力的中卫都不在,确实考验教练员的应变能力是比较高的。
东方体育:我们注意到在你刚上任国家队主帅时,采用了三后卫的阵型,可是现在又变为四后卫,这是为什么呢?
朱广沪:这样的变化主要是根据我们的联赛球队的打法,现在国内的俱乐部几乎都采用四后卫,像申花、山东、大连,包括天津,都是四后卫,我们国家队的后卫主要就来自这几支球队。我注意到一旦球员从俱乐部队到国家队来,如果打三后卫他们就会有一些不适应,毕竟留给国家队训练和比赛的时间很短,像亚洲杯也有一共10天左右,所以和俱乐部相对统一,也打四后卫可以让队员们更快适应。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也发现我们的队员现在在能力上也更适合四后卫,他们在对四后卫位置能力的认识上超过三后卫,对我来说,我总是根据手下队员的特点来设计战术,而不是有一个固定的战术,让队员们来填。
东方体育: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你从国家队主教练的位置上退下来,你有想过回到上海执教吗?毕竟你还从来没有在家乡的球队执教过。
朱广沪:这个问题很敏感,对我来说,现在的任务就是带队伍打好亚洲杯,我的梦想也是能够打好世界杯。如果有人问到我是否再会回到地方队,我只能说足球是圆的,不分国界和地域,我从来没有刻意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只要是和足球有关的工作,我都愿意尝试。我更希望现在的媒体、球迷,都能在国家队困难的时候多给我们鼓励和打气,我们也会尽全力不让大家失望,让我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
小时候到万体馆看“世界杯”
上世纪80年代的朱广沪,从上海少年队,执教到中国少年队,再到后来的健力宝队,一直都在走着青少年足球培养的路子,能够在今天走上中国队主教练的岗位,的确是不曾想过的梦。不过,朱广沪回忆说,小时候他一直有一个梦,那就是世界杯的梦。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到万体馆去看录像,那时候别说电影,这种纪录片都是很难得的,我印象很深,当时看的是《世界在我们的脚下》,是讲1970年世界杯的故事,那应该是贝利最后一届世界杯,”朱广沪说那个纪录片至今都深深影响着他,“那些球员、教练,还有无比盛大的场面,看的时候就会让我有一种冲动的力量,就是感受着万众瞩目、最高境界。我对世界杯的向往,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我一直都期待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进入90年代,朱广沪率领健力宝队远赴巴西,埋头苦练。“那个时候其实想法很单纯的,就是要完成好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当时中国足球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学有所成,用当时的话说,叫做把这杆大旗要扛下来。”朱广沪坦言,当时经历那段艰辛的岁月,根本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会成为国家队主教练,“只要是为中国足球做贡献,做什么都可以,做不了大事,做做铺路石也可以。”
事实上,从年龄段上说,当时健力宝的那些孩子,正好是现在冲击2010年世界杯的黄金年龄段,28岁左右,朱广沪应该是他们当之无愧的“教父”。“你知道现在队里还剩下几个当时的球员吗?”
“不多了,要看李铁能不能回来,”朱广沪颇为叹息地数道,“大头算一个,李金羽算一个,其他的好像就都没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主要是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第一次去的时候,那20个月吃的条件不行,影响了正在发育的孩子们的身体成长。本来挑选的时候,他们在国内这一批中确实都是很棒的……”
历经坎坷,又经过联赛的洗礼,有了“朱克洋”美誉的朱广沪终于站到了冲击世界杯的大门口。“所谓梦想,就是有破灭的可能,这个我很清楚的,但是无论成真还是破灭,都是要努力的,不努力就不可能有回报。只要是真心付出了,真的努力了,我想就算失败,不能原谅自己,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